肺癌术后护理问题解答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案例介绍:患者,男,58岁,有30年吸烟史,近期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伴有胸痛症状两周入院,经检查诊断为右上肺周围型肺癌。该患者在全麻下行右上肺叶切除术,留置胸腔引流管。术后麻醉清醒,返回病房。体格检查:T37.7℃,P103次min,R27次min,BP129/83mmHg。同时患者主诉胸闷、痰液难以排出,且呼吸不畅,双肺均可闻及痰鸣音。 1.术后应从哪些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 2.根据患者主诉,术后可能出现了什么并发症?可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3.对于术后留置的胸腔引流管,一般护理要点有哪些?
一、问题 1:术后应从哪些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1. 呼吸功能评估(核心优先,关联患者主诉)• 评估内容:① 呼吸状态:呼吸频率(案例中 27 次 /min,正常 12-20 次 /min,需关注呼吸急促)、节律(是否规整)、深度(是否浅快);② 症状与体征:胸闷程度(患者主诉)、痰液排出情况(主诉 “痰液难以排出”)、双肺听诊(案例中双肺闻及痰鸣音,提示气道阻塞);③ 氧合指标:血氧饱和度 “术后常规监测 SpO₂,维持≥95%”。; • 外科依据:肺癌术后肺组织减少,易出现通气 / 换气功能障碍,痰鸣音 + 呼吸急促提示气道分泌物潴留,需优先评估以预防呼吸衰竭。 2. 循环功能评估• 评估内容:① 生命体征:体温(案例中 37.7℃,低热,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或吸收热)、心率(103 次 /min,正常 60-100 次 /min,需排查疼痛 / 缺氧致代偿性加快)、血压(129/83mmHg,正常,需动态监测波动);② 外周循环:皮肤温度、甲床充盈时间(排除循环灌注不足); • 外科依据:全麻术后循环易受疼痛、缺氧影响,低热需鉴别 “术后吸收热(<38℃,持续 3 天内)” 与感染, “术后每 1-2 小时测生命体征至平稳”。 3. 胸腔引流管评估• 评估内容:① 引流管通畅性:观察水柱波动(正常 4-6cm,无波动提示堵塞 / 肺复张)、引流液流出速度(避免骤快骤慢);② 引流液特征:颜色(正常术后早期为血性,逐渐转淡红)、量(术后 24 小时内<500ml,需记录每小时量)、性质(有无血凝块 / 脓性液);③ 管路固定:是否妥善固定(距胸壁 5cm 处用胶布固定)、有无扭曲 / 受压(案例中未提及,需主动评估); • 外科依据:胸腔引流管是维持胸腔负压、促进肺复张的关键, “术后每 30 分钟至 1 小时观察 1 次引流情况”。 4. 疼痛评估• 评估内容:① 疼痛部位(手术切口处 / 胸痛,案例中患者有胸痛主诉)、性质(刺痛 / 胀痛)、程度(用 NRS 评分量表,0-10 分量化,如患者诉切口痛评 4 分);② 疼痛对康复的影响:是否因疼痛不敢咳嗽(关联痰液潴留)、翻身; • 外科依据:肺癌术后切口疼痛剧烈,易抑制呼吸运动与有效咳嗽,第七版外科护理学强调 “术后疼痛评估需量化,指导镇痛方案调整”。 5. 并发症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① 肺部感染 / 肺不张:结合低热、痰鸣音、痰液难排出,评估感染风险;② 出血: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术后 24 小时内重点)、引流液是否骤增(如 1 小时>100ml 提示活动性出血);③ 气胸:观察呼吸是否突发困难加重、患侧呼吸音是否减弱(排除引流管堵塞致气胸); • 外科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指出 “肺癌术后肺部感染、出血是前 3 天高发并发症,需通过症状 + 体征动态评估”。 6. 心理与舒适度评估• 评估内容:① 心理状态:患者对疾病预后的担忧(如是否询问 “恢复情况”)、情绪(有无焦虑 / 烦躁);② 舒适度:体位是否舒适(术后常取半坐卧位)、有无口渴 / 恶心(全麻术后常见不适); • 外科依据:心理焦虑易加重呼吸急促,舒适体位可改善通气,符合《内科高分技巧.docx》“整体评估不遗漏非生理维度” 的要求。 二、问题 2:根据患者主诉,术后可能出现了什么并发症?可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1.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肺部感染(早期)+ 肺不张(倾向)① 症状:主诉胸闷、痰液难以排出、呼吸不畅(痰液潴留致气道阻塞);② 体征:双肺闻及痰鸣音(气道分泌物堵塞肺泡 / 支气管)、体温 37.7℃(低热,感染早期表现)、呼吸 27 次 /min(浅快,肺通气不足代偿);③ 高危因素:30 年吸烟史(肺功能基础差)、全麻术后(抑制呼吸中枢,咳嗽反射减弱); • 外科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明确 “肺癌术后痰液潴留是肺部感染、肺不张的核心诱因,痰鸣音 + 低热 + 呼吸急促是典型早期表现”。 2. 针对性护理措施(1)有效排痰护理(核心措施,解决痰液潴留)• 操作细节:① 有效咳嗽指导: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 30-45°),指导 “深吸气后屏气 3 秒,再用力咳嗽 2-3 次,将痰咳出”(避免无效浅咳);② 胸部叩击: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叩背部(避开切口,力度以患者不疼痛为宜,每次叩击 5-10 分钟,餐前 30 分钟或餐后 2 小时进行);③ 雾化吸入:遵医嘱用生理盐水 20ml + 氨溴索 30mg 雾化,氧流量 6-8L/min,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3-4 次(稀释痰液) • 效果监测:观察痰液排出量(记录颜色、性质)、双肺痰鸣音是否减少,呼吸频率是否降至 20 次 /min 以下。 (2)感染防控护理(针对低热,预防进展)• 操作细节:① 体温监测:每 4 小时测体温 1 次,若>38.5℃,遵医嘱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避开切口)或口服布洛芬 0.2g;② 呼吸道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时戴无菌手套,吸痰管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③ 环境控制:病室每日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温度 22-24℃,湿度 50-60%(减少气道干燥); • 外科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强调 “术后肺部感染需早期干预,避免进展为肺炎”。 (3)呼吸功能支持(改善胸闷、呼吸不畅)• 操作细节:① 氧疗:遵医嘱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 2-3L/min,维持 SpO₂≥95%(避免高浓度吸氧抑制呼吸中枢);② 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用肺功能锻炼器(如肺活量计),每日 3 次,每次 10-15 分钟(促进肺复张,改善通气); • 注意事项:若呼吸频率持续>30 次 /min、SpO₂<90%,立即报告医生,排查是否合并气胸 / 肺不张加重。 (4)病情动态监测• 监测内容:① 症状:每 2 小时询问胸闷、呼吸不畅程度;② 体征:每 1 小时听双肺呼吸音(对比痰鸣音变化);③ 实验室指标:遵医嘱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计数,判断感染是否加重); • 外科依据:术后并发症需通过 “症状 + 体征 + 实验室指标” 综合判断,避免漏诊。 三、问题 3:对于术后留置的胸腔引流管,一般护理要点有哪些?1. 引流装置固定与体位(防脱落、保通畅)• 操作细节:① 引流瓶位置:置于患者胸部水平以下 60-100cm 处(避免液体反流致胸腔感染,第七版外科护理学明确高度标准),禁止高于胸腔;② 管路固定:引流管出胸壁处用缝线固定 + 胶布二次固定,下床活动时用别针将引流管固定于衣服下摆(长度适宜,避免牵拉);③ 体位:患者取半坐卧位或患侧卧位(利于引流,减轻切口张力); • 避坑要点:搬运患者时需双钳夹闭引流管(防空气进入胸腔),搬运后立即松开。 2. 保持引流通畅(核心目标)• 操作细节:① 观察水柱波动:正常波动范围 4-6cm,若波动消失,需排查 “管路堵塞(用生理盐水 5-10ml 轻柔冲洗,压力<20cmH₂O)” 或 “肺已复张”;② 防堵塞 / 受压:定时挤压引流管(每 1-2 小时 1 次,从胸腔端向引流瓶端挤压,力度适中),避免管路扭曲、折叠(如患者翻身时专人协助保护);③ 避免过度引流:引流液过快(如 1 小时>100ml)时,可夹闭引流管控制流速(需医生指导,防纵隔移位); • 外科依据 “胸腔引流管通畅是肺复张的关键,堵塞易致气胸 / 血胸”。 3. 引流液观察与记录(判断病情)• 操作细节:① 观察内容:颜色(术后早期血性→24-48 小时淡红→淡黄色)、量(术后 24 小时内<500ml,每小时记录,若>100ml/h 持续 3 小时提示活动性出血)、性质(有无血凝块、脓性液,血凝块需及时清除防堵塞);② 记录要求:用专用护理单记录 “每小时引流量 + 累计量”,并标注颜色变化; • 异常处理:若引流液突然增多 / 颜色鲜红,立即报告医生(排查出血)。 4. 严格无菌操作(防感染)• 操作细节:① 更换引流瓶:每周 1 次,操作时双钳夹闭引流管,戴无菌手套,连接管处用碘伏消毒 2 次(直径 5cm 范围),避免空气进入;② 伤口护理:每日更换胸壁引流口敷料(用无菌纱布覆盖),观察敷料有无渗液 / 渗血(渗液多及时更换);③ 引流瓶护理:引流瓶内生理盐水每日更换,液面距引流管出口 1-2cm(维持水封作用); • 外科依据:胸腔为无菌环境, “无菌操作是预防胸腔感染的核心”。 5. 患者活动与安全指导(配合康复)• 操作细节:① 活动指导:术后第 1-2 天可在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第 3-4 天可下床站立(引流瓶用手托住,保持低于胸部),避免剧烈咳嗽 / 过度活动(防引流管脱落);② 安全宣教:告知患者 “勿自行拔管、挤压管路”,出现 “引流管脱出” 时立即用手捏闭胸壁伤口(避免空气进入),呼叫护士; • 外科依据:适当活动可促进肺复张,但需保护管路,防意外脱管。 6. 拔管护理(规范操作,防并发症)• 拔管指征:① 引流液<50ml/24 小时;② 双肺呼吸音对称,胸片示肺复张良好;③ 水柱波动消失或仅轻微波动; • 拔管操作:① 准备:向患者解释操作,备无菌纱布、碘伏;② 过程: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生快速拔除引流管,护士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并胶布固定(防空气进入);③ 拔管后监测:观察 24 小时内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痛、皮下气肿(拔管后常见风险),若出现立即报告; • 外科依据: “拔管时屏气可减少空气进入,拔管后监测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四、高分核心总结1. 案例绑定:所有评估、措施均提取 “痰鸣音、低热、呼吸 27 次 /min” 等案例数据,不提及无依据内容; 2. 细节落地:护理措施含具体参数(如雾化氧流量 6-8L/min、引流瓶高度 60-100cm)、操作时间(如每 1-2 小时挤压管路),避免空泛表述; 3. 逻辑闭环:评估对应并发症判断,措施针对并发症,管路护理覆盖 “固定 - 通畅 - 观察 - 拔管” 全流程,符合“评估 - 措施 - 监测” 核心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