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肺炎合并心衰案例高评审面试答题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一、案例核心线索提取儿科特异性信息梳理(适配 6 个月婴儿生理特征) [size=11.0000pt]案例维度 | [size=11.0000pt]关键数据(直接依据) | [size=11.0000pt]儿科病理关联(加分基础) | | [size=11.0000pt]6 个月婴儿、肺炎病史 3 天(慢性基础上急性加重) | [size=11.0000pt]婴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肺容量小,肺炎易快速进展为循环受累 | | [size=11.0000pt]烦躁不安、呼吸 70 次 /min(正常 30-40 次 /min)、口周发绀 | [size=11.0000pt]呼吸频率>60 次 /min(婴儿心衰典型呼吸指征),发绀提示低氧血症 | | [size=11.0000pt]心率 190 次 /min(正常 120-140 次 /min)、心音低钝、肝肋下 3cm | [size=11.0000pt]心率>180 次 /min(婴儿心衰典型心率指征),肝大>2cm 提示右心衰竭 | | [size=11.0000pt]双肺布满细啰音、心电图 T 波低平 | [size=11.0000pt]细啰音提示肺水肿(左心衰竭表现),T 波低平提示低钾血症(心衰常见合并症) | 二、问题(1):患儿可能同时合并了什么并发症?(“诊断 + 案例依据 + 机理” 闭环)高分答题框架(含儿科专业标准 + 案例锚点)“尊敬的评委老师,结合案例信息、《儿科护理学》婴儿心衰诊断标准,患儿可能同时合并两大并发症,具体判定如下: 1. 核心并发症:肺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婴儿型)• 案例依据《儿科护理学》婴儿心衰诊断标准): ① 呼吸指标:呼吸 70 次 /min(>60 次 /min,婴儿心衰首要呼吸指征),伴呼吸困难加重、口周发绀; ② 循环指标:心率 190 次 /min(>180 次 /min,婴儿心衰核心心率指征),心音低钝(心肌收缩力减弱表现); ③ 脏器受累:肝肋下 3cm(>2cm,婴儿右心衰竭致肝淤血的典型体征),双肺布满细啰音(左心衰竭致肺水肿表现); • 儿科病理机理(“机理加分” 逻辑): 患儿肺炎 3 天未控制,炎症致肺循环阻力显著增加→右心后负荷加重;同时肺部炎症渗出→气体交换障碍→缺氧→心肌代偿性加快心率→长期代偿致心肌疲劳→心肌收缩力下降→左心衰竭(肺水肿)+ 右心衰竭(肝淤血),符合婴儿 “肺炎→心衰” 的典型病理链。 2. 次要并发症:低钾血症(心衰相关合并症)• 案例依据:心电图 T 波低平(低钾血症特征性表现),患儿肺炎期间可能因食欲下降(摄入不足)、呼吸急促(不显性失水增加)致钾丢失; • 儿科病理机理:低钾会进一步降低心肌兴奋性,加重心音低钝,与心衰形成 “恶性循环”,需同步纠正。 三、问题(2):护士此时应立刻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实操细节 + 案例适配”)高分答题框架(按儿科急救优先级排序,含剂量 / 操作细节)‘措施需落地、紧扣案例病情’的要求,结合婴儿急救特色,需按‘救命优先→症状控制→病情监测’排序,立即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 首优措施:改善呼吸循环(危及生命优先)• 体位护理(适配婴儿生理):立即将患儿置于头高足低位(床头抬高 30°),肩下垫软枕(避免颈部受压),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水肿;烦躁不安时专人守护,防止坠床(婴儿无自主活动能力,需额外安全防护); • 氧疗(儿科特异性操作):采用头罩吸氧(婴儿首选,避免面罩压迫口鼻),氧流量 3-5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95%(案例中口周发绀,需快速纠正低氧);每 10 分钟观察氧疗效果(口周发绀是否缓解、呼吸频率是否下降); • 镇静(减轻心脏负荷):遵医嘱静脉推注苯巴比妥钠(剂量按婴儿体重计算,6 个月婴儿约 7kg,予 70mg,缓慢推注>5 分钟),缓解烦躁不安(烦躁会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衰),用药后观察意识状态。 2. 核心措施:纠正心衰(对症治疗)• 强心药物护理(儿科精准剂量):遵医嘱予毛花苷丙(西地兰)饱和量治疗,6 个月婴儿按 20-30μg/kg 计算,总剂量 1.4-2.1mg,分 3 次给药(首次给 1/2 量,余量每 6 小时给 1/4 量);给药前严格数心率,若<100 次 /min 立即停药(婴儿心衰用药安全红线); • 利尿药物护理(监测尿量):遵医嘱静脉推注呋塞米(1mg/kg,即 7mg),促进肺水肿消退;用药后 30 分钟记录尿量(婴儿用一次性尿垫称重法,每克尿≈1ml),观察双肺啰音是否减少; • 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若血压下降(婴儿收缩压<60mmHg),遵医嘱予多巴胺(5-10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血压稳定(婴儿循环代偿能力弱,需精准控制泵速)。 3. 监测措施:动态评估病情( “监测时间点” 要求)• 生命体征监测:每 15 分钟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每 30 分钟测血压;记录呼吸模式(是否有三凹征)、心率节律(是否有心律失常); • 脏器功能监测:每 2 小时触诊肝肋下长度(对比初始 3cm,评估右心衰竭是否缓解);观察尿量(目标每小时 1-2ml/kg,即 7-14ml/h);复查心电图(监测 T 波变化,评估低钾纠正情况); • 配合医疗操作:协助医生行血气分析(判断缺氧 / 酸中毒程度)、静脉采血查电解质(重点血钾),及时传递检查结果。” 四、问题(3):该患儿照护应对家长进行的健康指导内容有哪些?( “长期康复 + 家属协同”)高分答题框架(含儿科家庭可操作性,避免空泛)‘慢性病管理需延伸至家庭’的要求,结合 6 个月婴儿家长照护能力,健康指导需分‘急性期配合→出院后照护→应急处理’三部分,确保家长可理解、可操作: 1. 急性期家长配合指导(当前照护重点)• 病情观察指导:教会家长 “数呼吸、摸心率” 的简易方法 —— 安静时观察胸部起伏(正常<50 次 /min,>50 次 /min 需告知护士),触摸股动脉(正常<160 次 /min,>160 次 /min 提示异常);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如嗜睡、拒奶需立即报告); • 喂养配合:急性期予少量多次母乳喂养(每 2 小时喂 1 次,每次 10-15ml),避免一次喂量过多(增加心脏负荷);喂奶时抬高头部 30°,防止呛咳(婴儿吞咽功能弱,呛咳易加重肺炎); • 治疗配合:解释氧疗、输液的目的(如 “头罩吸氧是帮宝宝补氧气,不疼”),避免家长因担心而自行调整氧流量;告知药物不良反应(如用利尿剂后尿量增多是正常现象,无需紧张)。 2. 出院后家庭照护指导(长期康复衔接)• 日常护理(适配婴儿): ① 环境:保持室温 22-24℃,湿度 55%-65%(避免干燥加重呼吸道刺激),每日开窗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对流风直吹); ② 喂养:恢复正常母乳喂养,按需喂养(6 个月婴儿每日 6-8 次),逐步增加奶量(每周增加 10-15ml / 次),避免添加辅食(肺炎恢复期消化功能弱,辅食易致腹胀); ③ 活动:避免剧烈活动(如摇晃、长时间竖抱),每日可竖抱拍背 2 次(每次 5 分钟,促进痰液排出); • 用药指导(若带药出院):如出院后需继续补钾(口服氯化钾口服液),教会家长按剂量喂养(6 个月婴儿每次 2ml,混入母乳中喂服,避免刺激胃肠道);告知 “喂药后喂少量温水”,观察有无呕吐、腹泻(药物不良反应)。 3. 应急处理与复查指导(风险防控)• 应急识别:教会家长识别心衰早期信号 —— 呼吸突然加快(>50 次 /min)、口周发绀、拒奶、烦躁或嗜睡,出现上述情况立即就近就医(避免延误急救); • 复查计划:告知出院后 1 周复查(查心脏超声、胸片、电解质),若期间出现体重快速增加(>50g/d,提示水钠潴留)、肝肋下再次增大,需提前复查; • 预防复发:指导家长避免带婴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如超市、游乐场),家人感冒时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预防肺炎复发);按计划接种肺炎疫苗(出院后 1 个月可接种,降低再感染风险)。” 五、高分绩效总结( “案例依据 + 儿科逻辑 + 闭环思维”)1. 案例绑定:所有结论(并发症、措施、指导)均锚定 “6 个月婴儿、呼吸 70 次 /min、心率 190 次 /min” 等案例数据,无主观拓展(如未提及 “心肌炎” 等案例无依据的并发症); 2. 儿科特色:措施适配婴儿生理(头罩吸氧、体重算剂量),指导贴合家长照护能力(简易数呼吸方法、母乳混药),区别于成人护理; 3. 闭环思维:从 “急性期急救” 到 “出院后预防”,覆盖 “评估 - 措施 - 指导 - 复查” 全流程,如心衰纠正后通过 “肝肋下长度、尿量” 评估效果,出院后通过 “疫苗接种、复查” 预防复发,完全契合《内科高分技巧.docx》的核心要求。 “案例深度绑定、实操细节落地、家属协同指导” 逻辑,同时适配儿科 “婴儿急救、家庭照护” 特色,每个环节均含 “案例数据 + 儿科标准 + 可操作细节”,可直接用于儿科护理高评审面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