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患儿水肿、血尿案例分析
(依据第七版《儿科学》) 一、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诊断依据(结合第七版《儿科学》诊断标准):1.前驱感染史:患儿 2 周前患 “感冒”(符合 APSGN 典型前驱感染 —— 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潜伏期多为 7~14 天); 2.典型临床表现: 水肿:眼睑、颜面及双下肢非凹陷性水肿(APSGN 水肿多为晨起眼睑水肿,渐及全身,呈非凹陷性,与水钠潴留相关); 尿异常:少尿 3 天、加重伴血尿 1 天(APSGN 核心症状,多为肉眼血尿或镜下大量红细胞); 高血压:血压 140/90mmHg(5 岁儿童正常血压约 90~110/60~75mmHg,此值明显升高,符合 APSGN 急性期高血压表现); 2.辅助检查支持: 尿常规:尿蛋白 +、镜下大量红细胞(APSGN 尿常规以红细胞为主,蛋白多为 +~+++); 血清学:ASO 500U(升高,提示近期链球菌感染,为 APSGN 重要佐证)、补体 C3 减少(APSGN 急性期补体 C3 显著降低,多于发病 6~8 周恢复正常,是诊断关键指标); 血常规:RBC、Hb 轻度下降(与水钠潴留导致的血液稀释相关,非溶血或失血所致)。 二、首优护理诊断 / 问题及护理措施1. 首优护理诊断:体液过多 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有关(依据:第七版《儿科学》强调,APSGN 急性期核心病理生理改变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水钠潴留引发水肿、高血压,严重时可导致高血压脑病、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故 “体液过多” 为最紧急、需优先解决的护理问题) 2. 对应护理措施(遵循第七版《儿科学》护理规范):
(1)休息管理:严格卧床,减少肾脏负担急性期(水肿、高血压、肉眼血尿期)需绝对卧床休息,直至水肿消退、血压降至正常、肉眼血尿消失(一般需 2~3 周); 卧床期间避免患儿哭闹、剧烈活动,协助翻身、肢体活动,防止血栓形成; 病情好转后(尿量增加、水肿消退)可逐渐过渡到室内轻度活动,3 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或劳累。 (2)饮食管理:限盐限水,控制蛋白摄入限盐:急性期每日钠盐摄入≤1~2g(避免咸菜、腌制品、零食等),水肿消退后可逐渐放宽至正常饮食; 限水:仅在严重少尿(每日尿量<300ml/m²)或明显水肿时限制液体摄入,摄入量为前 1 日尿量 + 500ml(生理需要量),尿量恢复正常后无需限水; 蛋白:急性期蛋白质摄入适量(每日 1.0g/kg),避免过量(如大量鸡蛋、牛奶)增加肾脏负担,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 热量:保证充足热量(每日 125~167kJ/kg),以碳水化合物(如粥、面条、软饭)为主,满足患儿基础代谢需求。 (3)病情监测:警惕并发症,及时干预生命体征:每 4~6 小时监测血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超过 120/80mmHg(儿童临界值)时及时报告医生,警惕高血压脑病(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惊厥); 尿量与尿色:准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观察尿色变化(从肉眼血尿转为淡黄色为病情好转标志),尿量<1ml/(kg・h)提示少尿加重,需及时调整利尿剂; 水肿:每日定时测量体重(晨起空腹、穿相同衣物),观察水肿部位(眼睑、下肢)的程度变化,避免水肿部位受压(如使用软枕抬高下肢),防止皮肤破损。 (4)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观察不良反应利尿剂(如呋塞米):用于减轻水肿,口服时需饭后服用,避免胃肠道刺激;静脉注射时速度宜慢(>1~2 分钟),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用药后观察尿量变化及有无低钾血症(如腹胀、乏力、心律失常),必要时遵医嘱补钾; 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用于控制高血压,舌下含服时需协助患儿闭口 10~15 分钟,利于药物吸收;避免与牛奶同服(影响吸收),观察用药后血压变化,防止血压骤降(避免低于 90/60mmHg)。 (5)皮肤与心理护理:预防感染,缓解焦虑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擦拭水肿部位,避免用力摩擦;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及时更换潮湿衣物;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搔抓皮肤导致破损感染; 心理护理:患儿因卧床、治疗可能出现烦躁、恐惧,可通过讲故事、玩安静玩具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向家长解释疾病预后(APSGN 多数预后良好,95% 以上患儿可完全恢复),减轻家长焦虑,争取配合治疗。 (6)健康教育:指导家庭照护与复查告知家长急性期休息、饮食的重要性,避免擅自放宽限制; 强调定期复查:出院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复查尿常规及血清补体 C3,直至指标完全正常; 预防复发:指导家长注意患儿个人卫生,避免反复链球菌感染(如及时治疗咽炎、扁桃体炎),若出现水肿、尿色异常需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