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标杆科室建设与精细化管理 》学习心得 xrzhgs018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老师关于《护理质量标杆科室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翻看听课记录想起老师说的一句话:目前我们的医院都在标榜是以病人为中心,实际上都是在做着事实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 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是吗?我们的满意度调查:您知道您的责任护士的名字吗?我们这里病人的住院年龄主要集中在70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病人很多听力、视力、记忆力、甚至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限制,病人家属也通常都是每天一换的,而护士呢?穿着一样的衣服,一样头饰,一样的身形,很多时候还要带口罩。认人的难度还是蛮大的,就像我们对于其他科的护士一样,辨认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知道或不知道对我们的工作是否否决作用。上等级的要求里就有这一项的达标分值。如果真的如检查结果显示的样子,我们那里这么艰难的医疗环境啊?不都是在检查的时候做的突击吗?可是我们的检查的人员在大致心知肚明的情况下,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为什么怎么做? 一定要归个原因的话,我认为我们是不是存在不愿意深谈“坏”的结果?我们更重视结局,而很少去关注过程。老师在总结我们的护理工作时说要注重质量和品质,注意过程的精细化、规范管理,特别强调了“务实”。我们每天都在实实在在的做事情,可是我们的管理团队却缺少“务实”精神?多少是有点讽刺的。管理团队在发生差错后最常做的事情是找个人问:你怎么能这么做,怎么能那么做?没有人关心为什么会这样?可以怎么帮助临床的护士去避免这样的事情?管理团队从来都是擅长“管”,而不太去“理”。 以我院的各科室药品、医嘱管理的情况为例。每次来检查的时候关注的是漏签名,少签名,签名不规范。这些能反应什么问题?1、不小心忘了,没写。2、不小心忘了,没写。3、还是不小心忘了,没写。不是吗?你能说他们不知道这个制度?如果“不知道”,那签名的签名又是什么?医嘱查对本上一水的“无差错”是什么鬼?难道我们工作已经达到无差错的机器人模式了吗?为什么没人去查回收的药品?医嘱执行正确的话怎么能多出药物来?护理部不知道药物回收的情况,科室的当家人,药品回收的经手人,我们的护士长能不知道吗?不能解释的多余药品不是医嘱执行错误的产物,又能是什么呢? 只能用文字描述的管理,是否能经得起数据的介入?
针对过程进行认真的评价,用数据说话,善于去思考,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更多的去关注临床工作的需求。摆脱固化的思维,以评判的目光去发现问题,变“管”为“理”。这样的护士长再麻烦也是个好护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