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查看: 285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老资讯] 日本老年专家:别让照顾转变成控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11:1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老年专家:别让照顾转变成控制

整理分享:中国护理之声   发发

现在的你,是否正和父母同住呢?还是各自居住在不同处所?如果你已婚,我想应该是没有住在一起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日本目前父母与孩子夫妻同住的比例,仅仅只有一成左右。




日本人越来越少和爸妈同住


在更早之前,曾经有许多父母都是与孩子同住的,但时至今日却早已大不相同了。与孩子同住的高龄者(六十五岁以上的人)在1986年时约为64.3%,但到了2013年却减少到40.0%(资料来源:平成25年国民生活基础调查)。特别是与孩子夫妇同住的比例由46.7%下降至13.9%,大幅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与单身子女同住的比例则由17.6%上升至26.1%)。


单身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情况之所以增加,则是与终生未婚及因非典型雇用的派遣工作,导致经济不稳定的孩子人数变多有关,但如果提到跟已婚子女之间的数据,却是一直在持续减少当中。


这并不只是因为孩子夫妇不再希望与父母同住,现今社会的想法甚至已倾向为当自己成为父母之后,自己夫妻单独居住的意愿也大于和孩子夫妻同住。这个转变的背后原因,就在于不想生活时还要顾虑到孩子夫妻,以及不希望对孩子夫妻带来困扰的心情。因此,现在很多父母即使需要照护了,都还是想要自己想办法就好。


事实上,有些父母在状况需要照护到去世的这段时间里,仍旧继续夫妻两人住在熟悉的老家,有些父母则是自行决定入住需要付费的老人安养中心。不过,其中也有些是早已无法负担只剩下年迈双亲的生活,却还是认为,「现在还好」。


当父母慢慢老去,即使旁人看来都觉得已经到达极限了,但本人却还是没有发现。另外,有些人则是对于自己的失智症没有病识感,甚至连孩子或是居家照护员前来探望的事情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无法独自生活了。像这类情况,不管双亲怎么保证自己没有问题,根本就无法继续下去。


当藉由介护保险等各种方法,以及孩子往返父母家中照顾都还是无法处理时,就必须考虑是否要将父母送至安养中心居住,或是接到自己家中同住。如果是原本就一同居住的家庭,在父母无法自行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时,同样也要思考是否留在家中看护,或是送至安养中心入住。当面临这些状况时,应该要怎么选择才是比较好的呢?


当双亲进入安养中心之后,身为孩子可说必然会出现矛盾的心情。对于自己无法亲自照顾的歉疚感,以及负担减轻的安心感、寂寥,以及解放感等等,各种矛盾复杂的情绪全都缠绕在心头而烦恼不已。




压力:「居然要送到安养中心,你是要抛弃父母吗?」


在现实状况中,父母进入安养中心生活后大多可以比较长寿。这是因为安养中心里有人协助管理营养、保持身体及环境的清洁,甚至健康恶化时也马上被人察觉。即使心里很清楚这些优点,但还是会想说,「爸妈虽然答应入住安养中心,但是心里其实是很不愿意的吧!」另外,有时亲戚还会从旁插嘴,「居然要送到安养中心,哪有这种事情,你是要抛弃父母吗?」反而造成更多的麻烦与冲突。因为这些没有同住的亲人,并不了解照护的实际状况,所以只会抱怨自己的想法。


因为亲人同样也是担心父母才会说出这些话,所以无须加以责备。不过,「住得远的亲人才是最麻烦的」这句日本俗语,应该是所有照护者的共同认知与感受吧!举例来说,即使失智症发作至某个阶段,有些人却只能在客人来访保持稳定。如果只看到当时的样子却不了解平常的状况,亲人有时就会发怒生气,认为「怎么可以这样,为什么要把人送到安养中心啊!」万一你自己就是那个未与父母同住的人,除了父母的感受之外,也应该深入了解坚持将父母送至安养中心入住的孩子的想法。


那么,如果是同住的父母需要照护的话,又该怎么做才好呢?一般说来,只要提到「与父母同住照顾父母」,大家多半都会认为「你很孝顺!」、「令尊、令堂真的好幸福!」所以,可能感受不到那种将父母送至安养中心的矛盾情绪与纠葛。不过,与父母同住还是会有同住的麻烦及冲突。


如果是与父母同住的话,有时是父母前往孩子家中,有时则是孩子搬至父母家中,但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还是父母衰弱后开始依赖孩子一起居住,所以孩子的权力也会呈现压倒性的强势状态。当父母的立场变成希望受到孩子保护时,就没有办法违抗孩子们所说的话。再加上父母需要孩子看护照顾,所以这种「借贷」就无法偿还了。


在家人及朋友之间的这类亲密关系中,人们有时会感受到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ship)不对等所带来的痛苦。例如,当我们跟朋友借钱之后,不知为何总是感到亏欠而难以平静。这是因为与朋友之间的权力关系失去平衡之故,所以除了金钱方面的负债,连心里也都产生了「负债感」(indebtedness)。因此,只有返还借款也无法让两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恢复原状。只有在同时归还道谢的礼物与金钱之后,才能将这种负债感消除,或是让权力关系再度平衡。


在亲子之间,同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我们从别人那边收到某些东西时,就好像是跟对方借贷一样。所以当需要别人照顾时,就仿佛是向孩子们进行借贷。


因此,当父母需要被看护照顾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负债感,并且想要将其消除。可是身心都已经衰弱的双亲,却无法为孩子做什么。或许心里会想说,自己死了之后可以留点财产,但现在却什么也没办法做。


无法消除心理方面负债感的双亲,即使对于只能遵从孩子感到不悦,却也无法开口抱怨,只好将自己的情绪压抑下来。只是本来就是孩子权力较大的同住,又感到无法违抗孩子的情况下,更是加重了心理的负债感。如此一来,父母会对被人看护照顾的情况感到痛苦,慢慢觉得应该是照顾的「Care」,变成了剥夺自己自由的「Control」。




家人照护神话


另一方面,因为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回报,就会慢慢感觉自己无法一直给予「照顾」。于是花费自己许多劳力、时间及金钱来照顾父母,就成为了一种来自于双亲的束缚,所以也开始认为自己受到了父母的「控制」,并且觉得非常痛苦。不过,这种情绪是不能说出口的。因为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能得到家人照顾真的好幸福」、「照顾父母与配偶真是至情至爱的表现」、「照顾父母与配偶是不会感到辛苦的」等等这类「家人照护神话」。


像这样子的「家人照护神话」,乍看下似乎再真实不过,而且也有很多人深信不疑,但神话终究只是神话。家人照护里存在着「照顾转变成控制」的陷阱,从体贴对方开始后却渐渐陷入痛苦的矛盾状态中,然后在心中不断纠结烦恼;而被照顾的人也无法说出「讨厌」、「辛苦」等话语,只能持续压抑忍耐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场悲剧。


当然,想要亲自照顾自己双亲的想法是很自然的,当然也不会要加以否定。只是千万不要受制于所谓的「家人神话」,而不断地勉强自己。如果需要与父母同住并且照顾他们时,请不要自己扛起一切,而是要多多利用介护保险、地方机关提供的服务等各种外来协助,好好了解所谓的「开放式照护」。


入住安养中心与在家同住都会有优点及缺点,无法一概而论为「安养中心比家人照顾好」或是「家人照顾比安养中心好」。只是,目前日本的实际状况是价格低廉的特别老人养护中心,只能入住需要照护等级三的老人,但全国各地登记候补的人数却高达五十二万人。如果是团体家屋(注:group home,提供病人小单位照护的医疗单位),或是付费老人中心的话,没有准备一笔费用就难以申请入住,还是只能留在家中看护照顾。







日本居家养老服务


而且现在政府也从入住中心,改为居家照护的方向推广。也就是说,今后想要以低廉费用入住安养中心的希望,只是更加渺茫。


如果想要克服这个问题,就应该重新了解双亲与自己所居住地区,究竟提供何种照护资源?包括公家及非公家的部分,都应先行清楚掌握。即使是安养中心,还是有很多种类,所以大家务必事先看过书籍、杂志、网路等媒体提供的最新资讯。


人通常在死亡到来的前十年,大约寿命一成左右的时间,多多少少都需要接受看护照顾。即使是现在仍然健朗的双亲,需要别人照护的日子还是一定会到来。

来源:《老后生活心事典》
作者:佐藤眞一(1956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大阪大学研究所人类科学研究科临床生死学、老年行为科学研究领域教授、医学博士。)
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6-15 11:54:34 | 只看该作者
别让照顾转变成控制,说的好,能深切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6-30 11:33:4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海发老师让我们走向世界,了解更多养老模式,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