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rzhgs009 于 2018-3-2 14:21 编辑
1. 病情因素:包括老年患者、营养不良者、血管弹性差者等,由于皮下脂肪少,组织松弛,置管后周围组织包裹不严,组织液易从穿刺点渗出。 对策:穿刺前全面评估,营养不良患者还需评估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如白蛋白<30 g/L,应给予对症治疗。
2. 穿刺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置入 PICC,穿刺点扩皮可致切口过大,导致导管与周围组织存在间隙,使组织液从穿刺处渗出;穿刺针、血管鞘和导管须在皮下行走,致皮下组织损伤,淋巴液或组织间液渗出;如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如为老年或营养不良患者更加难以愈合,从而导致穿刺点持续渗液。 对策:①置管时宜选择肘上贵要静脉;②扩皮时建议刀片钝边在左,利边在右,以穿刺点为中心,沿导丝扩入皮下 0.3~0.5 cm,避免穿刺点与扩皮点之间有皮下组织,导致送鞘困难;③由专科护士实施置管,以保证置管成功率;④置管后告知患者肢体勿过度活动和频繁屈伸。
3. 淋巴管损伤:在穿刺血管周围腔隙中有淋巴管通过,尤其是多次穿刺或送管可穿破淋巴管导致淋巴液渗出,淋巴液呈淡黄色或无色。 对策:操作者应熟悉静脉走向及解剖位置,明确体表位置,避免误伤淋巴导管。文献报道,采用将体外导管呈「L」形或「S」形弯曲固定于穿刺点外侧,此法可在体外压迫穿刺血管的伴行淋巴管,减少淋巴液的外渗。
4. 纤维蛋白鞘形成:纤维蛋白鞘是包裹于中心静脉导管表面的膜状物。纤维蛋白鞘形成后阻挡药物回流至上腔静脉,药液从阻力最低的穿刺点流出。 判断方法:用生理盐水冲管时穿刺点明显渗液,停止冲管时渗液不明显,同时可伴或不伴有输液速度减慢。 处理方法:如确诊为纤维蛋白鞘形成,应及早应用 4% 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处理,或通过导管泵入尿激酶。如处理效果不佳,影响治疗正常进行时应将导管拔除。
5. 导管破裂:靠近穿刺点处血管内导管发生破裂时,同样可以导致穿刺点渗液,输液时尤为明显。 预防:正确维护是预防导管破裂的关键。选择不小于 10 mL 注射器进行冲管与封管;体外导管妥善固定;增强 CT 检查时禁止用高压注射器经导管(耐高压导管除外)注入药物;应尽量避免关节处置管。 处理:如发生导管破裂,可予边冲管边缓慢拉出导管,修剪导管破裂处并更换连接器。
6. 局部反应:穿刺点局部感染或皮肤过敏也可导致穿刺点渗液。表现为穿刺点红、肿、热、痛,并有炎性渗出;贴膜下皮肤瘙痒,伴红斑水疱等皮疹。 对策:使用藻酸盐敷料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和皮肤不良反应。有文献报道,海藻盐敷料治疗 PICC 穿刺点渗液效果明显好于纱布敷料;将愈肤宁均匀涂抹在穿刺口干燥成膜后再帖 IV3000 的贴膜治疗 PICC 渗液。
7. 固定方法:导管的固定方法与 PICC 穿刺点渗液有关的观点也曾被报道,调整导管的固定方法可有效终止渗液。 对策:采用 statlock 固定方法固定 PICC 导管,可有效降低穿刺点局部渗液、导管移动和静脉炎的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