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xrzhgs0218 于 2018-5-22 02:27 编辑 
 
 【转帖】心肺复苏,患者趴着居然也可以做!    
            中国护理之声助理编辑    xrzhgs0218邹清霞    
 去ICU找同事时,她正在上演生死时速,而我也借机观看了一次情景大剧。看后不由得感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实在太强了!同样是护士,我到这里却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见啥都新鲜,啥都好奇,疑问也一个接一个冒了出来。 
 心肺复苏,病人趴着居然也可以做! 
 
 在多数人的观念中,心肺复苏的第一步是将病人置于去枕仰卧位,头稍后仰,开放气道,而同事正在抢救的病人却趴在病床上。事后,我将心中的疑惑告知同事。同事这样向我解释:通常情况下,心肺复苏的体位是平卧位,但她们这个病人情况特殊。 
 首先,病人体形高大,体重90多公斤; 
 其次,身上管道较多; 
 再有,病人实施俯卧位通气时,是由6个护士采用轴线翻身才成功的。这次,病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情况危急,立即翻身短时间内做不到;二来人力不足,搬动病人将耽误脑复苏的黄金4分钟,情急之下才采用了反式CPR。 
 
 
 俯卧位下CPR获得成功的几点体会? 
 
 据张骍等报道,病例在俯卧位下CPR获得成功,有以下几点体会: (1)复苏抢救措施迅速,患者俯卧位下即刻实施了有效的脊柱胸段背部按压。俯卧位时胸部接触手术床面,按压使脊柱下陷,胸廓整体受到挤压,心泵机制和胸泵机制均起作用。维持了有效的循环血量。另有研究指出,俯卧位CPR有较高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常规CPR时腹部结构会向前移动而使压力降低,限制肺扩张,降低呼吸顺应性;反式CPR可避免这一现象,因而按压机械力量更为有效,可产生更高的胸腔内压。 (2)头部偏向一侧,面罩加压给氧,可保证氧气供给。我们观察到,在背部按压时经面罩从麻醉机上监测到潮气量可达650 ml左右。另外,必要时该体位下也可行气管插管。 (3)俯卧位下易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口腔内容物引流和吸出。减少反流和误吸。王丽萍等报道也说明了俯卧位CPR的这一优点。 (4)可避免胸前按压所致肋骨骨折、刺破胸腔脏器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为什么? 
 俯卧位通气对于ARDS患者改善氧合有一定的作用,且不需要昂贵的器械及药物,操作简单在临床上被越来越重视。 2016年ARDS机械通气指南建议重度ARDS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 原理: 1   俯卧位通气,改善胸腔内压力梯度,有利于背侧塌陷的肺泡复张。 2   改善通气血流比值。 3   改善呼吸系统顺应性。 4   利于痰液引流,改善肺通气。 5   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6   增加腹内压,改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减轻重症ARDS右心负荷,增加心输出量。 
 
 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 
 实施俯卧位通气,是否成功取决于以下因素。 1   加强各种管道的护理,保持管路固定通畅。 2   通气时一定要保证腹部悬空,与床约有一指的距离。 3   预防压力性损伤,易发生部位为胸部、乳房、生殖器、骨隆突处。特别是额头部位,防止球结膜水肿。 4   严密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俯卧位通气仅适用于成人吗? 答案否。 俯卧位通气对于儿童ARDS同样适用,Piehl等首次报道了俯卧位 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柏振江等认为儿童实施俯卧位通气有其优势,体型较小,所用人力较少,便于翻身及叩背、吸痰等护理操作。实施通气后氧合改善明显,且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在临床上便于操作、经济有效。 
 俯卧位通气,为什么临床上开展的并不广泛? 
 目前俯卧位通气在国外技术较成熟,目前国内大型医院ICU开展得较多,而一些中小规模的ICU并没收开展,究其原因不外乎: 1   并发症多,面部水肿常见。 2   老年人容易造成胸部和肩部皮肤的压迫损伤甚至坏死。 3   上臂位置摆放不当会引起外周神经损伤,长时间的俯卧位 还会引起胸部和肩锁关节骨折。 4   可有血流动力学紊乱、导管移位等风险。 5   没有统一操作标准。 6   护理人力不足,俯卧位通气需要一个熟练的团队相互协作是限制应用的根本原因。 7   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得到提高。俯卧位通气操作并不复杂,只需要团队通力合作,严密监护即可,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专业价值得以体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俯卧位心肺复苏,经过专业的培训,在紧急情况下,希望也能运用起来,为患者争分夺秒,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