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危重患者的护理 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神志、尿量、伤口敷料包扎情况 1.生命体征:心电监护监测T、P、 HR 、 R、BP、SPO2 。 体温:4h测一次。 血压:15-20分钟测一次,平稳后改1h一次。 脉搏(心率):失血、失液导致循环容量不足时,脉搏可增快、细弱,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脉搏增快、呼吸急促,也可是心力衰竭的表现。 呼吸:随体温升高而加快,有时可因胸、腹带包扎过紧而受影响。若术后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或急促时,应先检查胸腹带的松紧度,适当调整,但应警惕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 2、及时发现呼吸道梗阻、伤口、胸腔、腹腔以及胃肠道出血和休克等的早期表现,对症处理。 3、尿量:30ml/h,小于25ml/h、尿比重增高表明肾血管收缩或血容量不足。 4、切口情况: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及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及时更换敷料。腹壁切口裂开,应先用无菌纱布覆盖。四肢切口大出血,先用止血带止血,再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5、引流管与引流物:定期观察术后引流是否有效,引流管是否通畅,固定位置是否合适,有无阻塞、扭曲、折叠和脱落,并记录引流物颜色、性状、量。保持各种管道的固定通畅,如静脉输液管、给氧管、胃管、尿管、以及各种引流管等。留置颈静脉管,可测量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5-12cmH2O。 6、体位: 全麻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及局麻者可视手术和病人需求安置体位。 硬外麻或腰麻术后应平卧6—8h,以防因脑脊液外渗致头痛。 颅脑手术后,无休克或昏迷,可取15—30度头高脚低斜坡卧位。 颈、胸部手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 腹部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既能降低腹壁张力,减轻切口疼痛,又利于呼吸;腹腔内有感染者,病情许可应尽早改为半坐位或头高脚低位,以利有效引流。 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采用俯卧或仰卧位。 7、24h出入量:准确记录各种记量,胃液量、尿量、引流量、输液量、饮食量。
严格交接班。 8、注意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将头转向一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常规给氧。 9、注意保护病人,适当采用约束带或床栏。 10、加强全身营养,必要时可用鼻饲、肠道外营养等。 11、做好基础护理 眼的护理:眼睑不能闭合者,涂上眼膏并盖上盐水湿纱布,保持湿润。 口腔护理:每天两次,口唇干裂时应经常涂上石蜡油。3%双氧水和清水冲洗口腔,防止口腔溃疡。 尿道口护理每天两次。 防褥疮护理和坠积性肺炎护理,每2h翻身一次,按摩受压部位,登记翻身卡。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及时清理病人排泄物,注意交班。定时拍背,协助咳嗽、咳痰。 12、保持大小便通畅,三天无大便者可予通便处理,予开塞露塞肛、注射器吸60ml开塞露用吸痰管深插入肛门,慢推,通便效果好。 1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避免烫伤。 14、防止术后并发症: 术后出血 切口感染 切口裂开 肺不张 尿路感染 深静脉血栓形成 15、肢体被动锻炼
2—3次/天,轮流 将患者肢体进行伸曲、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并同时作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帮助功能恢复。 16、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态度要 和蔼、宽容、诚恳、富有同情心。 17、术后饮食: 非消化道手术:局麻,术后即可进食;
硬膜外麻,术后6h进食。 消化道手术:术后48-72h禁食,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胃管拔除后开始进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饮食和普食。 18、活动
术后非制动病人应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康复。 早期活动可增加肺通气量,有利于肺扩张和分泌物的排出,预防肺部并发症。 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促进肠蠕动,增进食欲,防止腹胀和肠粘连。 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预防尿潴留。 术后1—2天,开始床上运动,如:深呼吸、足趾和踝关节伸屈,下肢肌肉交替松驰和收缩、间隙翻身等。 术后3—4天,可试行离床活动,先沿床而坐,再床旁站立、室内慢步行走,最后至户外活动。但休克、心力衰竭、出血、严重感染、极度衰弱及有制动要求者的活动,应根据其耐受程度而定。 二、术后常见不适及处理: 1、疼痛:术后使用止痛泵,注射止痛剂。 2、发热:三天内38.5℃以内为外科手术热。术后3—6天仍持续发热,提示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 高热护理,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液体摄入,及时更衣及床单被服。 3、恶心、呕吐 原因: 常见为麻醉镇痛后的反应。 其次颅内压升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低钾、低钠等所致。 腹部手术后病人出现频繁呕吐,应警惕急性胃扩张或肠梗阻。 护理: 应观察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的时间及呕吐物的量、色、质并做好记录。 协助取合适体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遵医嘱予使用镇静、镇吐药物。 稳定病人情绪。 4、腹胀: 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正常肠鸣音4-5次/分;大于10次/分提示肠鸣音活跃;明显少于正常,或数分钟才听到一次提示肠鸣音减弱;持续听诊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提示肠鸣音消失。 测量腹围方法:让患者排尿后平卧,用软尺经脐绕腹一周,测得的周长。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开塞露塞肛, TDP理疗,肛管排气,持续性胃肠减压,足三里注射,高渗溶液低压性灌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