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后循环缺血(pCI)健康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YOUQIUXIANG    时间: 2011-11-27 21:28
标题: 后循环缺血(pCI)健康教育
1.概念: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给脑干、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er综合症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性表现。   
2.危险因素:与前循环缺血相似,主要是不可调节和可调节的因素。不可调节的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等。可调节的因素有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和TIA病史、颈动脉病、周围血管病、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等。  
   3.病因:(1)动脉粥样硬化是PIC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PIC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端和颅内段。(2)栓塞是PIC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动脉起始端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3)穿支小动脉病变,有脂质透明病、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等损害,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4.后循环缺血溶栓要求的特点:(1)缺血卒中在3小时内可vt--pA;若>3h,(a)血管造影示椎动脉阻塞,则静脉vt--pA治疗为宜。(b)若基底动脉阻塞,行动脉内溶栓较好。(2)动脉溶栓时间最长可至12--24h。
5.常用药物指导:主要是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氯比格雷、潘生丁等)和溶栓药(降纤酶、尿激酶)。应用此药时要严格注意药物剂量,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出血倾向,发现皮疹、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等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同时观察应用溶栓药后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恢复情况。  
  6.饮食指导:平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克服不良嗜好。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食品。戒烟戒酒。多吃蔬菜水果和高纤维素食物,多饮水。饮食要远“三百”(糖、盐、猪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多吃鱼类和海带。
    7.心理护理:患者因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常常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甚至变得性情急躁,好发脾气,这样会使血压升高,病情加重。此时应主动关心病人,开导病人,同时嘱咐家属给予病人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8.功能锻炼:严重发作时应采取平卧位,以便较多血液供给脑部,禁用冰袋冷敷头部以免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而加重病情。协助卧床病人做好生活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压疮形成。恢复期尽量要求病人独立完成生活自理活动,以增进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对意识障碍和躁动不安的病人,应加床档以防坠床。对步行困难,步态不稳等运动障碍的病人,地面应保持干燥平整,有醒目警示卡,以防病人跌倒。有语言及肢体障碍的患者,要加强其功能锻炼,防止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教会病人和家属功能锻炼的方法,以提高生活质量。
   9.预防措施:老年人晨间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安静10分钟后缓慢起床,以防直立性低血压致脑血栓形成。体位变换时,动作要慢转头不宜过猛,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外出时要要防摔倒,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10.急救措施:症状轻微时应平卧休息,按时服药。症状严重时就近医院治疗或拨打120急救。
11、定期复查:3-6月复查一次。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