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外科快速康复(ERAS)护理在外科全流程的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昨天 22:17
标题: 外科快速康复(ERAS)护理在外科全流程的应用
外科快速康复(ERAS)护理在外科全流程的应用
为清晰呈现外科快速康复(ERAS)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我将从 ERAS 核心内容出发,结合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护理场景,梳理具体应用策略与实践要点,突出护理在加速患者康复中的关键作用。
一、外科快速康复(ERAS)理论的核心内容ERAS 理论基于 “应激控制、早期干预、多学科协作” 三大原则,核心包含五大维度,为护理实践提供明确指引:
1.减少生理应激:通过优化术前准备、微创技术应用、疼痛控制等,降低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应激(如炎症反应、代谢紊乱);
2.早期功能恢复:打破 “术后需绝对卧床” 的传统认知,鼓励患者早期进食、早期活动,促进胃肠功能与肢体功能同步恢复;
3.精准营养支持:摒弃 “术前长时间禁食禁水”,改为术前短时间禁食、口服碳水化合物,术后早期启动肠内营养,避免营养不良与胃肠功能抑制;
4.个体化疼痛管理:采用 “多模式镇痛” 替代单一 opioid 药物,减少疼痛对康复的阻碍(如疼痛导致的活动受限、睡眠障碍);
5.多学科协作(MDT):由外科医生、护士、麻醉师、营养师、康复师等组成团队,同步制定并执行康复方案,避免单一学科管理的局限性。
二、ERAS 核心内容在外科护理中的具体应用(一)术前护理:奠定 “低应激” 康复基础围绕 “减少术前焦虑、优化生理状态”,将 ERAS “精准准备” 核心落地:
1.术前宣教与心理干预(对应 “应激控制”)
采用 “一对一讲解 + 视频演示 + 手册发放” 模式,向患者及家属普及 ERAS 流程(如 “术前 6 小时禁食、2 小时口服碳水化合物”“术后 6 小时下床活动”),纠正 “术后需躺 1 周”“早期活动会影响伤口愈合” 等误区;
对焦虑评分(SAS)≥50 分的患者,联合心理科开展认知行为干预(如深呼吸训练、正念减压),术前 1 天再次评估焦虑程度,确保评分降至 40 分以下,减少心理应激对手术的影响(心理应激会升高皮质醇水平,延缓术后恢复)。
2.术前营养与禁食管理(对应 “精准营养支持”)
术前 1 周评估营养状态:采用 BMI(<18.5kg/m² 为营养不良)、白蛋白(<35g/L 为低蛋白血症)筛查,对营养不良患者,在营养师指导下口服高蛋白营养制剂(如乳清蛋白粉),每日补充蛋白质 1.2-1.5g/kg,提升机体耐受力;
优化禁食方案:传统方案为 “术前 12 小时禁食、4 小时禁水”,ERAS 模式改为 “术前 6 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 2 小时口服 5% 葡萄糖溶液或专用碳水化合物饮品(如 12.5% 麦芽糊精,200-300ml)”,避免低血糖与胃肠黏膜萎缩,术前 1 小时为患者佩戴胃管(如需),减少术中误吸风险。
2.术前功能训练(对应 “早期功能恢复”)
针对胸部手术(如肺癌切除术)患者,术前 3 天指导 “有效咳嗽训练”(深吸气后屏气 3 秒,用力咳嗽 2-3 次,排出痰液)、腹式呼吸训练(每次 10 分钟,每日 3 次),提升肺功能储备;
针对腹部手术(如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前 1 天指导 “床上翻身、床边坐起” 动作,确保患者掌握术后早期活动的正确姿势,避免术后因动作不当引发疼痛或伤口牵拉。
(二)术中护理:全程保障 “低创伤、少应激”配合麻醉科与外科医生,将 ERAS “减少生理应激” 核心融入术中操作:
1.体温保护(对应 “应激控制”)
术前 30 分钟调节手术间温度至 24-26℃,为患者铺设加温床垫(温度设置 38-40℃),避免体温过低(术中核心体温 < 36℃会增加凝血功能障碍、感染风险);
术中输注液体(如生理盐水、血液制品)前通过加温仪加温至 37℃,冲洗腹腔时使用 37-38℃的无菌生理盐水,全程监测患者鼓膜温度(每 30 分钟记录 1 次),确保核心体温维持在 36℃以上。
2.微创配合与伤口管理(对应 “减少生理应激”)
3对腹腔镜手术(如胆囊切除术)患者,协助医生精准摆放体位(如头高足低位),避免肢体压迫导致的神经损伤;术中严格控制气腹压力(维持在 12-14mmHg),减少气腹对呼吸与循环的影响;
手术结束后,采用 “免缝胶带 + 无菌敷料” 覆盖伤口(替代传统丝线缝合 + 厚敷料),减少异物刺激,为术后早期活动创造条件(传统敷料厚重易摩擦,患者因不适不愿活动)。
2.管路管理(对应 “早期功能恢复”)
遵循 “能不置管则不置管,能早拔管则早拔管” 原则:对择期腹部手术患者,若术中胃肠减压充分,术后可暂不放置胃管;对留置导尿管者,术后 24 小时内评估膀胱功能(如夹闭尿管后患者有尿意,尿量≥300ml),符合条件者及时拔管,减少泌尿系统感染风险(留置导尿管每增加 1 天,感染率升高 5%)。
(三)术后护理:推动 “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以 ERAS“早期活动、精准营养、多模式镇痛” 为核心,打破传统术后护理局限:
1.术后疼痛管理(对应 “个体化疼痛管理”)
采用 “多模式镇痛” 方案:术前 12 小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术中由麻醉师给予神经阻滞(如腹横肌平面阻滞),术后按需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A),并联合局部冷敷(如腹部手术后在伤口周围冷敷,每次 20 分钟,每日 3 次);
动态评估疼痛:采用 NRS 疼痛评分(0-10 分),术后每 4 小时评估 1 次,确保疼痛评分≤3 分(“轻微疼痛,不影响休息与活动”),避免因疼痛导致患者不敢翻身、下床,延缓胃肠功能恢复。
2.术后营养与胃肠功能管理(对应 “精准营养支持”)
早期启动肠内营养:腹部手术后 6-8 小时,若患者无恶心、呕吐、腹胀,可少量饮用温开水(50-100ml);术后 12 小时口服肠内营养制剂(如短肽型营养液,每次 50ml,每 2 小时 1 次);术后 24-48 小时过渡至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逐步替代静脉营养(传统方案需术后 3-5 天才能进食,易导致肠功能紊乱);
促进胃肠蠕动:术后 6 小时指导患者进行 “床上踝泵运动”(背伸、跖屈,每次 10 分钟,每 2 小时 1 次),术后 12 小时协助翻身(每 2 小时 1 次),术后 24 小时在护士陪同下床边坐起(每次 10-15 分钟),通过肢体活动刺激胃肠蠕动,减少术后肠粘连风险。
3.术后早期活动(对应 “早期功能恢复”)
制定 “阶梯式活动计划”:
术后 6 小时:床上翻身、踝泵运动;
术后 12 小时:床边坐起,双腿下垂 5-10 分钟;
术后 24 小时:在护士搀扶下沿床边行走(每次 10-20 米,每日 3 次);
术后 48 小时:自主行走(每次 30 米,每日 4 次),逐步增加至每日行走 300-500 米;
活动中监测:记录患者活动时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维持 SaO₂≥95%),若出现头晕、心慌、伤口疼痛加剧(NRS≥4 分),立即暂停活动并休息,调整活动强度。
4.并发症预防(对应 “应激控制”)
肺部感染预防:术后每 2 小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有效咳嗽(结合术前训练的动作),对卧床患者使用呼吸训练器(如肺活量计,每次 10 次,每日 3 次),确保术后第 1 天肺活量恢复至术前的 60% 以上;
深静脉血栓预防:除早期活动外,对高危患者(如骨科大手术、恶性肿瘤手术),术后 24 小时内穿戴医用压力袜(踝部压力 18-23mmHg),每日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2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静脉瘀滞(ERAS 模式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从传统的 10% 降至 3% 以下)。
(四)出院与延续护理:确保康复 “无断点”ERAS 理论强调 “全程康复”,出院后护理需衔接院内方案:
1.出院宣教与计划制定
为患者发放 “ERAS 出院康复手册”,明确出院后活动(如 “术后 1 周可散步 30 分钟,2 周可上下 3 层楼”)、饮食(如 “术后 2 周过渡至软食,避免辛辣、产气食物”)、伤口护理(如 “术后 7 天拆线,拆线前保持伤口干燥”)的具体要求;
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患者,联合内科制定 “康复 + 基础病管理” 双重方案(如 “餐后 1 小时再活动,避免低血糖”),确保基础病控制不影响康复。
2.延续性随访与干预
采用 “电话随访 + 线上咨询” 模式:术后 1 周、2 周、1 个月各随访 1 次,评估患者活动能力(如 “能否自主买菜”)、胃肠功能(如 “有无腹胀、便秘”)、伤口愈合情况,对出现轻微腹胀的患者,指导 “腹部顺时针按摩(每次 15 分钟,每日 2 次)”“饮用白萝卜水” 等居家干预措施;
对康复缓慢的患者(如术后 2 周仍无法自主行走 300 米),预约门诊复查,联合康复科调整训练方案(如增加下肢力量训练),避免康复停滞。
三、ERAS 护理应用的关键保障1.多学科协作机制:每周召开 ERAS 护理例会,外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共同复盘患者康复情况(如 “某患者术后 3 天仍未排气,需调整营养方案与活动强度”),确保方案实时优化;
2.护理人员培训:术前组织 ERAS 专项培训(如 “多模式镇痛操作”“早期活动风险评估”),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 ERAS 护理,每季度开展案例分析(如 “术后早期活动引发伤口渗血的处理”),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3.患者依从性管理:采用 “康复日记” 让患者记录每日活动、饮食、疼痛情况,复诊时提交日记,护士根据记录调整方案,同时建立 “ERAS 患者交流群”,鼓励患者分享康复经验,提升依从性(群内患者的康复达标率比非群内患者高 25%)。
四、应用效果
在胃肠外科、骨科、胸外科等领域的实践显示,ERAS 护理模式可使患者:
住院时间缩短 30%-50%(如胃癌根治术患者从传统的 10-14 天缩短至 5-7 天);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40%-60%(如肺部感染发生率从 15% 降至 5% 以下);
患者满意度提升至 95% 以上(传统模式约 80%),同时减少医疗费用(如减少静脉营养使用、缩短住院天数),实现 “患者获益、医院高效” 的双赢目标。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