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 | 具体内容 |
常见问题 | 1. 智能监测设备(手环 / 胸牌)数据误差大:血压测量值与医用血压计差值>5mmHg,心率监测漏拍(老人活动时);2. 数据未实时联动:设备数据仅存储在本地,未同步至智能平台,护士需手动录入,延迟超 2 小时;3. 异常无预警:老人血压>160/100mmHg 时,平台未触发报警,需护士人工核查才发现,延误干预。 |
问题原因 | 1. 设备选型适配性差:选用通用型手环,未适配老人皮肤松弛、活动量少的特点;2. 平台数据接口未打通:设备与智能平台为不同厂商,数据协议不兼容;3. 未设置个性化预警阈值:统一按 “成人标准” 设置阈值,未考虑老人基础疾病(如高血压老人日常血压偏高)。 |
质量改进对策 | 1. 设备优化与校准(15 日内): - 更换为 “老人专用体征监测仪”(如腕式光电血压计,适配皮肤松弛人群),每周 1 次用医用设备校准(误差需≤3mmHg),校准记录同步至平台; - 为活动量少的老人加装 “胸贴式心率传感器”(连续监测,避免漏拍);2. 平台数据联动(7 日内): - 协调厂商打通设备与平台接口,实现 “体征数据 5 分钟内自动同步”,同步失败时平台向信息科推送故障预警; - 平台新增 “数据异常标记”:当连续 3 次测量值偏差>5% 时,自动标红并提醒护士复核;3. 个性化预警设置(10 日内): - 按老人基础疾病设置阈值(如高血压老人收缩压预警值设为 180mmHg),在平台 “老人健康档案” 中单独标注; - 触发预警时,平台同步推送至护士手机(短信 + APP 弹窗),并附带 “干预建议”(如 “建议休息 30 分钟后复测,必要时联系医生”);4. 效果验证:每周抽查 10% 老人的体征数据,确保 “数据同步率≥98%、预警响应时间≤10 分钟”。 |
改进效果 | 整改后 1 个月,体征数据误差率从 12% 降至 3%,异常预警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8 分钟,因体征异常延误干预的事件从每月 2 起降至 0。 |
维度 | 具体内容 |
常见问题 | 1. 误报率高:智能监测仪(红外型)将老人 “翻身、伸手取物” 误判为离床,日均误报 5-8 次,护士疲于应对;2. 离床超时无跟踪:老人离床超 30 分钟(如去卫生间未归),平台未提醒,曾发生 1 起老人在卫生间跌倒 15 分钟后才被发现;3. 数据未关联护理计划:离床次数、时长未同步至 “老人照护记录”,无法分析离床频繁是否与 “夜尿、疼痛” 相关。 |
问题原因 | 1. 监测技术局限:红外传感器仅识别 “人体移动”,无法区分 “离床” 与 “床上活动”;2. 平台无超时跟踪功能:仅记录 “离床时间”,未设置 “超时预警阈值”;3. 数据孤岛:离床监测模块与照护记录模块未打通,数据无法复用。 |
质量改进对策 | 1. 监测技术升级(20 日内): - 将红外监测仪更换为 “毫米波雷达监测仪”,通过 “人体轮廓 + 位移距离” 判断离床(仅当身体完全离开床面>30cm 时判定为离床),误报率需控制在≤1 次 / 日; - 平台新增 “误报反馈按钮”,护士可标记 “误报” 并备注原因(如 “翻身误判”),平台自动学习优化算法;2. 超时跟踪机制(7 日内): - 在平台设置 “离床超时阈值”(默认 30 分钟,可按老人行动能力调整),超时后 1 分钟内推送预警至责任护士,超 10 分钟未处理则升级推送至护士长; - 平台显示老人实时位置(通过房间定位基站),方便护士快速找到老人;3. 数据关联与分析(10 日内): - 离床数据自动同步至 “照护记录模块”,生成 “周离床报告”(含离床次数、平均时长、超时次数); - 平台新增 “异常分析功能”:当离床次数骤增(如从日均 5 次升至 10 次),自动提醒护士排查原因(如是否有尿路感染导致夜尿增多);4. 效果验证:每日统计误报率与超时预警处理率,确保 “误报率≤1 次 / 日、超时处理率 100%”。 |
改进效果 | 整改后 2 个月,离床监测误报率从 8 次 / 日降至 0.8 次 / 日,离床超时发现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通过离床数据排查出 3 例早期尿路感染老人,及时干预。 |
维度 | 具体内容 |
常见问题 | 1. 预防设备缺失:仅靠离床监测预防跌倒,未在卫生间、走廊等高危区域加装 “地面压力传感器”,1 个月内发生 2 起卫生间跌倒事件;2. 跌倒识别慢:老人跌倒后需手动触发呼叫铃,曾有 1 位失能老人跌倒后无法起身,30 分钟后才被发现;3. 处理流程无指引:平台未内置跌倒处理流程,护士处理时漏记录 “跌倒原因、处理措施”,整改无依据。 |
问题原因 | 1. 预防设备覆盖不全:未针对 “卫生间地面湿滑、走廊光线暗” 等高危场景配置专用设备;2. 跌倒自动识别功能缺失:现有设备仅监测离床,无法识别 “跌倒动作”;3. 平台无标准化流程模块:未将跌倒处理流程固化,依赖护士经验操作。 |
质量改进对策 | 1. 预防设备补装(15 日内): - 在卫生间、走廊加装 “地面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老人跌倒时自动触发报警),在走廊加装 “智能照明”(老人夜间离床时自动亮灯,亮度≥150lux); - 平台新增 “跌倒风险评估模块”:每周根据老人离床次数、步态评估结果(康复师录入)自动生成 “跌倒风险等级”(低 / 中 / 高),高风险老人房间加装 “床边防撞条”;2. 跌倒自动识别与报警(10 日内): - 为高风险老人配备 “跌倒检测腰带”(内置加速度传感器,识别跌倒动作后 10 秒内自动报警),报警信息同步至平台及护士手机,附带房间定位; - 平台设置 “跌倒紧急响应组”,报警时自动通知 3 名当班护士(避免无人响应);3. 标准化处理流程(7 日内): - 平台内置 “跌倒处理流程模板”:包含 “现场评估(是否骨折)→紧急处理(止血 / 固定)→医生会诊→家属告知→记录归档”5 个步骤,护士需按步骤操作,漏填项无法提交; - 处理完成后,平台自动生成 “跌倒分析报告”,包含 “跌倒地点、时间、原因、整改建议”,每月汇总分析;4. 效果验证:每月统计跌倒发生率与处理流程完整率,确保 “跌倒发生率≤0.1 次 / 百人 / 月、流程完整率 100%”。 |
改进效果 | 整改后 3 个月,跌倒事件从 2 起 / 月降至 0.3 起 / 月,跌倒后识别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处理流程完整率从 65% 升至 100%,通过分析报告优化了 3 处卫生间地面防滑措施。 |
维度 | 具体内容 |
常见问题 | 1. 老人不好意思呼叫:夜间需排泄时,老人因 “怕麻烦护士” 不触发呼叫铃,导致 2 起尿失禁事件;2. 响应不及时:护士夜间巡房间隔 2 小时,老人呼叫后平均等待 15 分钟才得到协助;3. 协助记录缺失:未记录 “排泄时间、协助内容(如更换纸尿裤、协助如厕)”,无法分析排泄规律。 |
问题原因 | 1. 呼叫方式不隐蔽:现有呼叫铃为床头按钮,老人担心声音影响他人;2. 夜间人力不足:夜班护士 1 人负责 20 位老人,无法快速响应;3. 平台无专项记录模块:仅靠护理员手动记录,易遗漏。 |
质量改进对策 | 1. 隐蔽式呼叫优化(7 日内): - 在老人床头加装 “拉线式无声呼叫器”(拉绳隐藏在枕头旁,触发后仅平台报警,无声音),在纸尿裤中嵌入 “湿度传感器”(尿湿后自动向平台推送需求); - 平台新增 “排泄需求优先级”:将 “尿湿报警” 设为高优先级,优先于普通呼叫;2. 人力与响应优化(10 日内): - 根据平台 “夜间排泄需求统计”(如 2-4 点需求集中),调整夜班排班,在需求高峰时段增派 1 名护士; - 平台显示 “待协助需求列表”(按优先级排序),护士完成协助后需扫码确认,避免遗漏;3. 标准化记录(5 日内): - 平台新增 “夜间排泄协助记录模块”,护士用移动端扫码记录 “排泄时间、类型(小便 / 大便)、协助方式、是否尿失禁”,数据自动关联老人健康档案; - 平台每周生成 “排泄规律报告”,如 “某老人每日 2 点需排泄”,提醒护士提前主动协助;4. 效果验证:每日统计 “排泄需求响应时间” 与 “记录完整率”,确保 “响应时间≤8 分钟、记录完整率≥95%”。 |
改进效果 | 整改后 1 个月,夜间尿失禁事件从 2 起 / 月降至 0.5 起 / 月,排泄需求响应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7 分钟,记录完整率从 50% 升至 98%,6 位老人养成 “主动呼叫” 习惯。 |
维度 | 具体内容 |
常见问题 | 1. 手动记录耗时:护士每日花 2 小时手写照护记录(如喂食、翻身),易出现 “错填、漏填”;2. 数据不连贯:照护记录与护理记录(如体征、用药)分属不同表格,无法关联分析(如 “翻身不及时是否导致压疮”);3. 数据无法复用:重复录入老人基础信息(如姓名、房间号),效率低。 |
问题原因 | 1. 平台模块分离:照护记录与护理记录为独立模块,数据未互通;2. 无自动填充功能:未关联智能设备数据(如翻身打卡、体征监测),需手动录入;3. 无必填项约束:未设置必填字段,导致记录不完整。 |
质量改进对策 | 1. 模块整合与自动填充(10 日内): - 整合 “照护记录” 与 “护理记录” 模块,形成 “一站式护理档案”,老人基础信息自动填充,无需重复录入; - 关联智能设备数据:翻身记录从 “翻身打卡 APP” 自动同步,体征数据从 “体征监测仪” 自动同步,护士仅需补充 “异常情况”(如 “翻身时老人诉疼痛”);2. 标准化表单与必填约束(5 日内): - 平台内置 “标准化记录表单”(按 GB/T 35790-2023 要求),如照护记录包含 “喂食时间 / 量、翻身时间、排泄情况”,护理记录包含 “体征值、用药反应”; - 设置必填项(如 “翻身时间、记录人”),未填写时无法提交,平台弹出 “漏填提醒”;3. 数据关联分析(15 日内): - 平台新增 “护理数据关联功能”,如 “翻身间隔>2 小时” 且 “体征显示皮肤发红” 时,自动提醒护士评估压疮风险; - 支持 “一键导出报告”(如每周护理总结、月度压疮防控报告),数据自动汇总;4. 效果验证:每日抽查 20% 记录,确保 “自动同步数据占比≥70%、记录完整率 100%、记录耗时缩短至 30 分钟 / 日”。 |
改进效果 | 整改后 2 个月,护士每日记录耗时从 2 小时缩短至 25 分钟,记录完整率从 75% 升至 100%,通过数据关联发现 2 例 “翻身不及时导致的早期压疮”,及时调整照护计划。 |
[size=11.0000pt]维度 | [size=11.0000pt]具体内容 |
常见问题 | [size=11.0000pt]1. 检查不全面:每周仅检查 “床头呼叫铃”,漏检 “卫生间、走廊紧急呼叫按钮”,曾发现 1 个卫生间呼叫按钮故障 1 周未处理;2. 故障无预警:呼叫铃线路故障时,平台未提示,需老人呼叫无响应才发现;3. 记录不规范:检查结果仅靠纸质记录,无法追溯 “上次检查时间、故障处理情况”。 |
问题原因 | [size=11.0000pt]1. 无标准化检查清单:未明确 “需检查的呼叫铃类型、位置”;2. 平台无自动检测功能:依赖人工检查,无法实时监测设备状态;3. 记录未电子化:纸质记录易丢失,无法形成闭环。 |
质量改进对策 | [size=11.0000pt]1. 标准化检查清单(5 日内): - 平台生成 “呼叫铃检查清单”,包含 “床头呼叫器、卫生间按钮、走廊紧急呼叫、拉线呼叫器”4 类设备,标注每台设备的位置(如 “301 床卫生间”); - 护士用移动端扫码检查,点击 “正常 / 故障”,故障时需上传照片(如按钮损坏);2. 自动检测与预警(10 日内): - 协调厂商为呼叫铃加装 “线路通断检测模块”,平台每日自动检测设备状态,故障时推送预警至后勤科,显示 “故障设备位置、类型”; - 平台设置 “检查提醒”,每周一自动向责任护士推送 “呼叫铃检查任务”,逾期未检查则升级提醒;3. 电子化闭环记录(7 日内): - 平台记录 “每次检查时间、检查人、结果、故障处理时间”,支持 “按设备查询历史记录”(如 “301 床呼叫铃近 3 个月故障 2 次”); - 故障处理完成后,后勤科需在平台确认 “已修复”,形成 “发现 - 处理 - 确认” 闭环;4. 效果验证:每周统计 “呼叫铃检查完成率、故障修复率”,确保 “检查完成率 100%、故障修复时间≤24 小时”。 |
改进效果 | [size=11.0000pt]整改后 1 个月,呼叫铃漏检率从 30% 降至 0,故障发现时间从 1 周缩短至 2 小时,故障修复率从 75% 升至 100%,未再发生 “呼叫无响应” 事件。 |
维度 | 具体内容 |
常见问题 | 1. 检查漏项:仅检查 “扶手、呼叫铃”,漏检 “插座老化、窗户限位器、物品摆放”,曾发现 1 个房间插座裸露电线未处理;2. 整改不及时:检查发现 “防滑垫移位”,未记录整改时限,1 周后复查仍未处理;3. 无风险分级:未区分 “紧急风险(如裸露电线)、一般风险(如物品杂乱)”,处理优先级混乱。 |
问题原因 | 1. 无风险分级清单:未按 “风险等级” 明确检查重点;2. 平台无整改跟踪功能:仅记录问题,未设置整改时限与责任人;3. 缺乏可视化记录:仅文字描述问题,无法直观展示整改前后对比。 |
质量改进对策 | 1. 风险分级检查清单(7 日内): - 平台按 “风险等级” 生成清单: - 紧急风险(24 小时内整改):裸露电线、窗户限位器失效、呼叫铃故障; - 一般风险(72 小时内整改):防滑垫移位、物品杂乱、照明昏暗; - 护士检查时需按等级标注问题,平台自动排序 “整改优先级”;2. 整改跟踪闭环(10 日内): - 平台新增 “整改跟踪模块”,记录问题时需指定 “责任人(如后勤科 / 护理员)、整改时限”,超时未整改则向责任人及护士长推送预警; - 整改完成后,责任人需上传 “整改后照片”,护士复查通过后确认闭环;3. 可视化与分析(15 日内): - 平台用 “红 / 黄 / 绿” 标注房间安全状态(红 = 紧急风险、黄 = 一般风险、绿 = 无风险),在 “机构安全地图” 上展示,方便管理者全局查看; - 每月生成 “居室安全报告”,分析高频问题(如 “防滑垫移位占比 40%”),优化预防措施(如用胶水固定防滑垫);4. 效果验证:每周统计 “问题整改完成率、紧急风险处理时效”,确保 “整改完成率≥95%、紧急风险 24 小时内处理率 100%”。 |
改进效果 | 整改后 2 个月,居室安全问题漏检率从 45% 降至 5%,紧急风险处理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至 18 小时,一般风险整改完成率从 60% 升至 98%,未再发生 “插座老化” 等安全事件。 |
|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