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老人和家属参与个性化照护计划的具体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11 小时前
标题: 老人和家属参与个性化照护计划的具体方法
老人和家属参与个性化照护计划的具体方法 之声 老年护理专家组
一、需求定义阶段:让老人 “主导偏好选择”,家属 “补充隐性需求”此阶段核心是明确 “老人想要什么、能接受什么”,避免 AI 仅基于数据主观判断,通过通俗化工具与场景化沟通,让老人和家属从 “被动接受” 转为 “主动共创”:
1. 老人参与:用 “低门槛工具” 自主表达需求(分能力适配)老人能力状态 | 具体参与方法 | 操作示例 |
| - 「需求选择清单」(图文版): 将照护需求拆分为 “可选项”,用大字体(≥16 号)+ 实物图片呈现,老人勾选或口头确认;- 「场景化沟通访谈」: 用生活场景提问替代专业术语,避免 “你需要康复训练吗?”,改为 “你想每天上午还是下午让护士帮你活动胳膊?活动时想坐着还是躺着?” | - 饮食偏好:清单列出 “早餐想吃粥(配粥图片)/ 面条(配面条图片)/ 鸡蛋羹(配鸡蛋羹图片)”,老人勾选 “粥 + 鸡蛋羹”;- 作息习惯:访谈时问 “你习惯早上 6 点还是 7 点起床?起床后想先喝水还是先洗漱?”,老人回答 “7 点起,先喝水”,同步记录至 AI 需求库。 |
| - 「过往习惯唤醒法」: 家属协助提供老人 “年轻时生活照片、常用物品(如旧茶杯)”,护理员用物品引导老人回忆偏好,如 “你以前用这个杯子喝红茶还是绿茶?现在想试试吗?”;- 「行为观察反馈法」: 护理员演示 2 种照护方式(如 “用温水擦脸还是热水擦脸”),观察老人反应(如倾向温水则无抗拒),让老人用 “点头 / 摇头” 确认。 | - 康复偏好:护理员演示 “握力器训练(轻力度)” 和 “太极扇活动(慢节奏)”,老人接触太极扇时手部放松、无躲闪,确认 “偏好太极扇活动”;- 环境需求:拿出 “亮灯小夜灯” 和 “暗灯小夜灯”,老人主动触碰亮灯款,确认 “夜间需亮一点的小夜灯”。 |
| - 「图片 / 手势沟通板」: 制作便携沟通板,包含 “饮食(米饭 / 面条)、护理(翻身 / 擦脸)、情绪(舒服 / 不舒服)” 等核心需求的图片,老人指认图片或做固定手势(如竖大拇指 = 舒服);- 「辅助工具反馈」: 床头安装 “红黄绿三色按钮”,分别对应 “需要帮助(红)、觉得舒服(绿)、有点不舒服(黄)”,老人按按钮反馈即时需求。 | - 排泄协助:老人按红色按钮,护理员上前询问时,老人指认 “卫生间图片”,确认 “需要协助如厕”;- 护理感受:擦身时老人按黄色按钮,护理员调整力度后,老人按绿色按钮确认 “现在舒服了”。 |
2. 家属参与:补充 “AI 无法捕捉的隐性需求”,避免需求遗漏「过往生活习惯清单」填报:
家属填写《老人过往生活习惯问卷》,补充 AI 难以采集的历史偏好与禁忌,示例: - “老人年轻时是教师,习惯安静阅读,不喜欢嘈杂环境,康复训练时避免在公共区域进行”; - “老人对青霉素过敏,曾因误食含青霉素的药品住院,照护计划中需标注‘避免使用青霉素类药物’”。
「家庭场景需求补充」访谈:
与家属沟通 “老人在家中的照护场景”,提炼可迁移至机构的需求,示例: - 家属反馈 “老人在家时习惯睡前听儿子读报纸,现在在机构可尝试让护士用方言读新闻”,AI 将 “睡前新闻阅读” 纳入心理关怀计划; - 家属提到 “老人不喜欢陌生人碰私人物品(如假牙盒)”,AI 在计划中标注 “仅固定护理员协助整理私人物品”。
二、数据校准阶段:老人 “确认当前状态”,家属 “验证数据真实性”此阶段核心是确保 AI 采集的数据与老人实际状态一致,通过 “老人现场确认 + 家属佐证”,修正数据偏差,避免 AI 基于错误数据生成不合理计划:
1. 老人参与:现场确认数据,修正 “设备误判”「数据可视化确认」:
用简易图表(如 “今日步行步数柱状图”“每日饮食量折线图”)向老人展示 AI 采集的数据,老人结合实际感受修正,示例: - AI 显示 “老人今日步行 1200 步”,老人摇头说 “没走那么多,上午只在走廊走了 2 圈(约 400 步)”,护理员核查发现 “手环误将老人翻身动作计为步行”,修正数据为 400 步; - AI 记录 “老人晚餐吃了 1 碗米饭”,老人反馈 “只吃了半碗,剩下的因为太硬没吃”,修正 “食量数据” 为 “半碗软米饭”,并标注 “需将米饭煮更软烂”。
「身体感受数据标注」:
老人对 AI 采集的健康数据(如心率、血压)补充 “主观感受”,示例: - AI 显示 “老人心率 85 次 / 分(正常范围)”,老人反馈 “现在觉得心慌”,护理员复测发现 “实际心率 95 次 / 分,手环数据延迟”,修正数据并触发 “心率异常” 预警。
2. 家属参与:验证数据合理性,补充 “数据背后的原因”「数据合理性核查」:
家属定期查看 AI 生成的《老人数据报告》,对异常数据提出质疑并补充原因,示例: - 报告显示 “老人近 3 天夜间排泄 4 次”,家属反馈 “老人在家时夜间仅排泄 1 次,近期可能因喝水太多(护士给的水量比在家时多)”,护理员调整饮水量后,排泄次数恢复至 2 次 / 夜; - 报告显示 “老人康复训练参与率仅 50%”,家属解释 “老人膝盖有旧伤,训练强度太大时会疼,不是故意不参与”,AI 降低训练阻力并增加热身环节。
「特殊状态数据补充」:
家属告知老人 “近期特殊情况”,帮助 AI 理解数据变化原因,示例: - 家属提到 “老人下周要过 80 岁生日,最近情绪比较兴奋,睡眠时长比平时少 1 小时”,AI 将 “睡眠减少” 标注为 “临时特殊情况”,不调整常规作息计划; - 家属反馈 “老人孙子昨天来看望,今天食欲比平时好,多吃了半碗饭”,AI 确认 “食欲增加为临时情况”,不盲目调整后续饮食分量。
三、试运营阶段:老人 “反馈实时感受”,家属 “参与效果评估”此阶段核心是验证计划的实际适配性,通过 “低负担反馈工具” 让老人实时表达感受,家属从 “旁观者” 转为 “评估者”,共同修正计划偏差:
1. 老人参与:用 “简易工具” 反馈实时感受,无需复杂操作「每日照护感受卡」:
设计卡片式反馈表,仅含 3 个核心问题,老人用 “打勾 / 画圈” 反馈,示例:
| 问题 | 选项(老人勾选) |
今天的翻身次数让你觉得舒服吗? | □舒服 □有点疼 □太频繁 |
| 早餐的粥温度合适吗? | □合适 □太烫 □太凉 | |
调整康复训练的时间吗? | □不用 □想改到上午 □想改到下午 |
「即时反馈按钮」:
床头安装 “语音反馈按钮”,老人长按即可录制简短感受(如 “现在觉得肩膀疼,想暂停训练”),语音自动转化为文字同步至 AI 系统,护士收到提醒后 1 小时内响应。
2. 家属参与:参与 “试运营效果评估会”,提出优化建议「周度效果评估会」:
每周组织家属、护理员、医生召开线上 / 线下评估会,家属基于 “探望时的观察” 和 “老人的反馈” 提出建议,示例: - 家属反馈 “周末探望时,老人说‘中午的菜太咸,吃完口渴’”,AI 调整餐饮计划为 “老人餐盐量减少 20%”; - 家属观察到 “老人训练后膝盖发红”,建议 “增加训练后的冷敷环节”,AI 在计划中新增 “康复训练后冷敷膝盖 10 分钟”。
「试运营报告确认」:
家属确认《试运营效果报告》,对 “健康指标变化(如血糖、压疮风险)”“生活质量变化(如入睡时间、自主活动时间)” 提出疑问,示例: - 报告显示 “老人压疮风险从‘中风险’降至‘低风险’”,家属确认 “老人反馈翻身时不疼了”,认可计划效果; - 报告显示 “老人自主进食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25 分钟”,家属建议 “再把餐具换成带防滑手柄的,方便老人抓握”,AI 采纳并更新计划。
四、确保 AI 个性化照护计划符合老人实际需求的实操方案此阶段核心是让计划随老人需求变化持续优化,通过 “便捷反馈通道” 让老人和家属随时参与调整,避免计划 “僵化”:
1. 老人参与:实时反馈需求变化,触发计划快速调整「需求变化口头反馈」:
老人可随时向护理员反馈需求变化,护理员即时录入 AI 系统,触发计划调整,示例: - 老人说 “今天有点冷,想把房间温度调高 2 度”,护理员在系统中更新 “房间温度偏好”,AI 指令空调将温度从 22℃调至 24℃; - 老人反馈 “不想喝今天的豆浆,想换牛奶”,护理员记录后,AI 次日调整早餐计划,将 “豆浆” 替换为 “温牛奶”。
「季节 / 节日需求主动提报」:
临近季节变化或节日时,护理员主动询问老人需求,示例: - 冬季来临前,问 “冬天你想穿厚一点的睡衣吗?需要加电热毯吗?”,老人回答 “想要厚睡衣,不用电热毯”,AI 将 “冬季厚睡衣” 纳入物资准备计划; - 春节前,问 “想和其他老人一起包饺子吗?想给家里打电话吗?”,老人说 “想打电话给女儿”,AI 在计划中新增 “春节前每日 15:00 视频通话时间”。
2. 家属参与:开通 “绿色通道”,快速响应特殊需求「家属反馈 APP」:
家属通过机构专属 APP 提交需求调整建议,AI 在 24 小时内响应,示例: - 家属在 APP 上提交 “老人最近咳嗽,想把康复训练从户外改到室内”,AI1 小时内推送调整建议至护士,护士确认后更新计划; - 家属上传 “老人在家时穿的防滑鞋照片”,备注 “老人习惯穿这种鞋子,麻烦机构帮忙准备同款”,AI 将 “防滑鞋采购” 纳入后勤计划。
「紧急需求直连机制」:
家属保存 “责任护士 + 护士长” 联系方式,遇紧急情况(如老人突发不适、计划明显不合理)可直接沟通,示例: - 家属接到老人电话说 “训练时疼得厉害”,立即联系责任护士,护士暂停训练并调整强度,AI 同步更新计划为 “降低训练阻力,增加休息间隔”; - 家属发现 “老人的降糖药剂量与在家时不一致”,直接联系医生确认,修正计划中的用药剂量,避免用药风险。
关键原则:确保参与 “有效且不越权”1.老人主导权:家属仅补充 “老人无法表达的需求”,不替老人做决定(如老人想选上午训练,家属不强行要求改到下午);
2.参与流程:避免让老人和家属填写复杂表格或学习新工具(如反馈卡仅 3 个问题,APP 操作仅需 “拍照 + 文字描述”);
3.及时反馈结果:老人和家属提出的建议,需在 24 小时内告知 “是否采纳 + 调整时间”,避免 “提了没用” 打击参与积极性(如家属建议 “增加睡前泡脚”,护士需反馈 “已纳入计划,明天开始执行”)。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