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急性脑梗死案例护理程序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前天 21:04
标题: 急性脑梗死案例护理程序
急性脑梗死护理程序 护理之声基层护理专家组
案例:语言不利、左侧肢体麻木(8 小时)+ 血压 150/110mmHg
需要进行哪些检查项目?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优先完善的检查项目(按紧急程度排序)(一)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性质与部位,核心优先)
检查项目 | 目的与意义 | 结果解读(关键提示) |
| 1. 快速鉴别 脑出血(高密度灶) 与 脑梗死(早期多正常,24 小时后低密度灶) ;2. 排除脑肿瘤、脑外伤等其他病变(症状类似但病因不同)。 | - 若见 高密度灶 :提示脑出血,需立即控制血压、避免活动;- 若未见明显异常:不能排除脑梗死(早期 CT 敏感性低),需进一步查 MRI。 |
| 1. 超早期(发病 30 分钟内)识别脑梗死(DWI 呈高信号,ADC 低信号);2. 明确梗死灶位置(如左侧大脑半球语言中枢、运动区)及范围。 | - DWI 高信号:确诊急性脑梗死,指导溶栓 / 取栓时间窗判断(发病 4.5 小时内可溶栓);- 若累及左侧额下回(运动性语言中枢):解释 “语言不利”;累及左侧内囊 / 皮质运动区:解释 “左侧肢体麻木”。 |
| 评估颅内外血管情况:1. 颈动脉是否有斑块、狭窄(脑梗死常见病因);2. 颅内血流速度是否异常(如狭窄导致血流加快)。 | - 颈动脉狭窄≥50%:提示脑梗死高危因素,后续需血管干预;- TCD 见微栓子信号:提示血栓形成风险,需加强抗凝。 |
(二)实验室检查(排除诱因、评估基础状况)
检查项目 | 目的与意义 | 异常提示 |
| 1. 排除血小板减少、凝血异常导致的出血(如脑出血);2. 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必查(避免出血风险)。 | - 血小板<100×10⁹/L、INR>1.7:禁止溶栓;- 凝血时间延长:提示出血倾向,需调整抗凝方案。 |
空腹血糖 + 血脂四项(TC/TG/LDL-C/HDL-C) | 1. 排查糖尿病(高血糖加重脑损伤);2. 评估血脂异常(LDL-C 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核心危险因素)。 | - 血糖>11.1mmol/L:需降糖治疗(避免高糖导致梗死灶扩大);- LDL-C>3.4mmol/L:后续需降脂稳定斑块。 |
| 1. 评估肝肾功能(指导用药,如某些降压药需调整剂量);2. 排除电解质紊乱(如低钾导致肢体麻木加重)。 | - 肌酐>133μmol/L:提示肾功能不全,需避免肾毒性药物;- 低钾(<3.5mmol/L):需补钾,避免加重肢体无力。 |
| 排除 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可引发心源性脑栓塞,症状类似脑血管病)。 | - cTnI 升高:提示心梗,需同步心内科治疗,避免漏诊心源性卒中。 |
(三)其他辅助检查(评估整体风险)1. 动态血压监测:监测 24 小时血压波动(当前 150/110mmHg 属 2 级高血压,需排除 “白大衣高血压” 或 “夜间高血压”,指导降压方案);
2. 心电图 +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排除 心房颤动 (房颤患者易形成心房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若发现房颤需长期抗凝);
3. 吞咽功能评估:语言不利患者常合并吞咽障碍,需排查误吸风险(避免肺部感染)。
二、核心诊断依据(以最常见的 “急性脑梗死” 为例)
(一)临床症状与体征(必备)1.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 语言不利(运动性失语 / 感觉性失语):提示大脑语言中枢(如左侧额下回、颞上回)受损;
◦ 左侧肢体麻木(伴或不伴肌力下降):提示左侧皮质感觉区或内囊后肢受损;
◦ 症状持续 8 小时(超过 TIA“症状<24 小时” 的界定,符合脑梗死 “持续性缺损” 特点)。
1. 危险因素:血压 150/110mmHg(高血压是脑血管病首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硬化、血栓形成)。
(二)影像学证据(确诊关键)1. 头颅 MRI-DWI 呈 高信号 (急性脑梗死特征性表现),且病灶位于 “左侧语言中枢 + 左侧感觉 / 运动区”,与临床症状匹配;
2. 头颅 CT 排除脑出血(无高密度灶),排除其他病变(如肿瘤、脑炎)。
(三)鉴别诊断排除(避免误诊)1. 排除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 症状多在 24 小时内完全缓解,且 MRI-DWI 无梗死灶;
2. 排除 脑出血 :CT 无高密度灶,血压未达 “脑出血高危血压(如>180/110mmHg)”,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表现;
3. 排除 脑肿瘤 :肿瘤多呈慢性进展(症状逐渐加重),CT/MRI 可见占位效应(如水肿、脑室受压),与 “突发 8 小时” 不符。
三、主要护理问题(按优先级排序)
护理问题 | 关联因素 | 临床表现依据 |
| 左侧肢体麻木、脑梗死导致的肌力下降(如左侧肢体肌力 3-4 级) | 患者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无法自主翻身、持物,需他人协助移动。 |
| | 患者无法清晰表达需求(如说话含糊、用词困难),或无法理解他人语言(感觉性失语)。 |
| 肢体麻木导致平衡能力下降、血压高易头晕、环境中障碍物(如未固定的床栏) | |
| | 血压持续 150/110mmHg,高于正常范围(<140/90mmHg),需干预避免病情加重。 |
5. 有并发症的风险(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 | 活动减少(长期卧床 / 久坐)、吞咽障碍导致误吸、肢体血液循环差 | 患者卧床时翻身少,易发生压疮;吞咽不利可能导致食物误吸,引发肺部感染。 |
| 突发疾病、担心预后(如语言 / 肢体功能无法恢复)、环境陌生 | 患者表现为烦躁、沉默不语,反复询问 “能不能好”,夜间睡眠差。 |
四、针对性护理措施(对应护理问题,可操作)
(一)针对 “躯体活动障碍” 的护理1. 功能位摆放:
◦ 左侧肢体保持 “良肢位”:左侧肩关节外展 50°、肘关节屈曲 90°,腕关节背伸 30°,掌心向上;左侧下肢伸直,足背屈 90°(垫软枕或足托,避免足下垂);
◦ 每 2 小时协助翻身 1 次(翻身时托稳左侧肢体,避免拖拽,防止关节脱位)。
1. 肢体功能训练:
◦ 急性期(发病 1-2 周):进行 被动训练 (护理员协助左侧肢体做 “关节屈伸运动”,如肩关节前屈 - 后伸、肘关节伸屈、踝关节背伸 - 跖屈,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2-3 次);
◦ 恢复期(发病 2 周后):指导 主动训练 (如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抓握弹力球,从坐位过渡到站立,逐步练习行走,避免过度劳累)。
1. 辅助设备使用:根据肌力情况,提供助行器(如四脚助行器)、手杖,确保使用前检查稳定性(如助行器高度调节至 “患者站立时肘关节屈曲 30°”)。
(二)针对 “语言沟通障碍” 的护理1. 沟通方式优化:
◦ 对 运动性失语 (能理解、说不出):使用 “沟通板”(含日常需求图片,如 “喝水”“翻身”“如厕”)、手势(如指嘴表示喝水)、文字书写(患者可点头 / 摇头确认);
◦ 对 感觉性失语 (说得出、听不懂):用简单短句、缓慢语速,配合表情 / 动作(如说 “吃饭” 时做拿筷子的动作),避免使用复杂句子。
1. 语言训练:
◦ 从 “单字→词语→句子” 逐步训练:如先教 “水”“饭”,再教 “喝水”“吃饭”,最后教 “我想喝水”;
◦ 每日训练 2 次,每次 10-15 分钟,鼓励患者表达,避免打断或催促(防止焦虑)。
(三)针对 “有受伤的风险” 的护理1. 环境安全改造:
◦ 移除病房内障碍物(如电线、杂物),地面铺防滑垫,床边安装可升降护栏(夜间拉起);
◦ 呼叫铃放在患者健侧手边,告知 “有需求立即按铃,等待协助,不自行起床”。
1. 跌倒预防:
◦ 协助患者起床时遵循 “三部曲”:平躺 30 秒→坐起 30 秒→站立 30 秒,再行走(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跌倒);
◦ 监测血压波动,若血压>160/100mmHg,暂停下床活动,遵医嘱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控释片)。
(四)针对 “血压过高” 的护理1. 血压监测与记录:
◦ 急性期(发病 24 小时内):每 1-2 小时测 1 次血压(用电子血压计,固定测量部位:健侧上臂,避免患侧肢体血液循环差导致误差);
◦ 稳定后:每日测 4 次(晨起、上午、下午、睡前),记录血压值,若波动>20/10mmHg,立即报告医生。
1. 降压护理:
◦ 遵医嘱用药:如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控释片),告知患者 “不可自行停药或加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无头晕、下肢水肿);
◦ 生活干预:低盐饮食(每日盐<5g,避免咸菜、腌制品),卧床休息时抬高床头 15-30°(减轻颅内压,辅助降压),避免情绪激动(如不与患者争吵)。
(五)针对 “有并发症的风险” 的护理1. 防肺部感染:
◦ 定时拍背:每 2-3 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从下往上、从外向内轻拍背部(空心掌),鼓励患者咳嗽排痰(若无力咳嗽,用吸引器吸痰,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
◦ 吞咽障碍者:遵医嘱给予鼻饲饮食(选择流质 / 半流质,温度 38-40℃,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液,确认胃管在胃内),鼻饲后抬高床头 30°,保持 30 分钟(避免反流误吸)。
1. 防压疮:
◦ 使用防压疮气垫床,每 2 小时翻身 1 次,翻身时检查左侧骨隆突处(如肩胛部、髋部、踝部)皮肤颜色(有无发红、破损),发红处用温水擦拭后涂润肤霜,避免按摩(防止皮肤破损)。
1. 防深静脉血栓:
◦ 指导患者做 “踝泵运动”:平躺时,患侧踝关节缓慢背伸→跖屈,每次 10 秒,重复 10-15 次,每日 3-4 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 若患者长期卧床,遵医嘱穿医用弹力袜(选择合适尺寸,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观察下肢有无肿胀、疼痛(若有,警惕血栓形成,立即报告医生)。
(六)针对 “焦虑 / 恐惧” 的护理1. 心理支持:
◦ 主动与患者沟通,用通俗语言讲解疾病知识(如 “脑梗死及时治疗后,语言和肢体功能多能逐步恢复”),展示康复案例(如 “之前有类似患者,3 个月后能自己走路”),减轻顾虑;
◦ 鼓励家属陪伴(每日固定时间探视),让患者感受到支持,避免孤独感。
1. 睡眠护理:
◦ 创造安静睡眠环境(夜间调暗灯光、关闭噪音),睡前协助患者温水泡脚(15-20 分钟,水温 38-40℃,避免烫伤),必要时遵医嘱用助眠药物(如艾司唑仑,小剂量短期使用)。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