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如何常常去安慰?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护理?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昨天 15:47
标题: 如何常常去安慰?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护理?
如何常常去安慰?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护理?
护理之声 外科专家组整理
一、简答题:在工作中怎样诠释 “常常去安慰,时时去理解”“常常去安慰,时时去理解” 是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体现,需贯穿患者护理全周期,以 “理解为前提、安慰为行动、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护理实践落地,具体诠释如下:
1. 以 “时时去理解” 搭建护患信任基础,精准捕捉患者需求理解是安慰的前提,需通过 “主动沟通 + 细致观察 + 共情感知” 实现:
• 术前理解:预判潜在焦虑,提前疏导
如手术患者术前常因 “未知风险”“术后疼痛” 担忧,需主动沟通:“我知道您担心手术会不会疼,咱们术后会有专门的止痛方案,您现在有哪些具体顾虑可以跟我说”,通过倾听捕捉患者 “对疼痛的恐惧” 而非单纯 “担心手术”,避免 “泛化安慰”;同时观察非语言信号(如反复搓手、沉默),对不善表达的老年患者,用 “您是不是觉得心里不踏实?” 引导表达,让患者感受到 “被看见”。
• 术后理解:关注疼痛背后的 “隐性需求”
如术后患者诉 “伤口疼”,除评估疼痛评分外,需进一步判断:是单纯生理疼痛,还是因 “担心活动影响伤口愈合” 不敢翻身导致的肌肉僵硬痛,或因 “无人陪护” 产生的孤独感加剧疼痛感知?通过 “您试着轻轻翻个身,看看疼痛有没有变化”“您想不想让家人多来陪陪您” 等沟通,区分生理与心理因素,避免仅依赖药物止痛。
• 慢性病理解:接纳患者的 “情绪波动”
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反复控制不佳出现烦躁时,避免说 “你再坚持下”,而是先共情:“我知道血糖总不稳定,您肯定觉得特别累”,再共同分析原因,让患者感受到 “理解他的难处,而非单纯要求他配合”。
2. 以 “常常去安慰” 提供个性化支持,缓解身心不适安慰需 “及时、具体、持续”,避免空泛话术,结合患者场景提供实际帮助:
• 疼痛时的安慰:“生理干预 + 心理支持” 双管齐下
如患者术后疼痛时,除遵医嘱给药,可同步说:“现在止痛药已经在起效了,我帮您调整下枕头,让膝盖稍微抬高一点,您试试深呼吸,跟着我‘吸 - 呼’,咱们一起慢慢等疼痛减轻”,通过 “具体动作指导”(调整体位、呼吸训练)让安慰更有 “支撑”,而非单纯 “忍忍就好了”。
• 康复困境时的安慰:“鼓励 + 实际帮助” 重建信心
如脑卒中患者因肢体功能恢复慢产生放弃情绪时,不说 “你要加油”,而是结合小进步鼓励:“您昨天还只能抬臂 10 厘米,今天能抬到 15 厘米了,咱们再练 3 次,我帮您扶着胳膊,慢慢来”,用 “可见的进步”+“实际辅助” 让安慰更有力量。
• 终末期安慰:“陪伴 + 尊重” 给予心灵慰藉
如晚期癌症患者面对死亡恐惧时,无需刻意 “回避死亡”,而是静静陪伴:“您现在想聊点什么都可以,不想说的话,我就在这儿陪着您”,帮患者整理衣物、擦拭双手,通过 “肢体关怀” 传递温暖,让患者在最后阶段感受到 “被尊重、不孤单”。
3. 以 “长期践行” 体现护理温度,超越 “单次沟通”“时时”“常常” 强调持续性:如出院患者定期电话随访时,除询问病情,还需关注 “生活适应情况”:“您回家后做康复训练时,家人能帮上忙吗?有没有遇到不方便的地方?”;对长期住院患者,记住其生活习惯(如喜欢喝温热水、习惯左侧卧位),在日常护理中自然满足,让患者感受到 “不是‘任务式’护理,而是真正关心他”。
二、案例分析题: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止痛针后仍疼痛、烦躁不安的处理
(一)疼痛未缓解的原因分析(分 “生理 - 心理 - 环境” 三维度)1. 生理因素(核心原因)
◦ 止痛药物相关:① 药物剂量不足 / 给药时机不当(如上次给药已超过作用时间,或患者对当前药物敏感性低);② 疼痛类型未覆盖(如术后疼痛含 “切口痛”“肌肉痉挛痛”“假体周围组织牵拉痛”,单纯阿片类药物可能对肌肉痉挛痛效果不佳);③ 并发症引发疼痛(如术后关节腔血肿、切口感染早期、假体位置轻微异常导致的机械性刺激)。
1. 心理因素(加剧疼痛感知)
◦ 烦躁与疼痛形成 “恶性循环”:患者因疼痛烦躁,而烦躁会通过 “提高疼痛阈值” 加剧感知(如 NRS 评分 6 分的疼痛,因烦躁可能主观感受为 8 分);同时可能存在 “对康复的担忧”(如担心疼痛影响锻炼、术后恢复不佳),进一步放大疼痛体验。
1. 环境因素(间接影响)
◦ 病房噪音(如仪器报警、其他患者喧哗)、光线过强、体位不适(如膝关节未处于功能位,导致肌肉持续紧张),均会降低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度,导致 “止痛针起效后仍觉不适”。
(二)疼痛缓解措施(分 “紧急干预 - 对症处理 - 长期管理”)1. 紧急评估与药物调整(优先解决生理疼痛)
◦ 立即评估:用 NRS 评分量化疼痛(明确当前疼痛程度),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关节肿胀情况(对比双侧膝关节周径),排查并发症;询问患者 “疼痛是切口处疼,还是膝盖周围肌肉发紧疼”,区分疼痛类型。
◦ 药物干预:① 若为药物剂量不足,遵医嘱追加短效止痛药(如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 50mg),避免过量;② 若为肌肉痉挛痛,联合使用肌肉松弛剂(如口服乙哌立松 50mg);③ 若怀疑血肿 / 感染,立即通知医生,完善超声检查,必要时穿刺引流或抗感染治疗。
2. 非药物干预(缓解烦躁,降低疼痛感知)
◦ 体位护理:协助患者取 “膝关节功能位”(膝关节屈曲 15°-30°,垫软枕于腘窝下,避免过度伸直或屈曲),减轻肌肉紧张;每 2 小时协助翻身,避免局部压迫。
◦ 物理干预:术后 48 小时内用冷敷(冰袋外包毛巾,每次 20 分钟,间隔 1 小时)减轻切口肿胀,缓解疼痛;48 小时后改用温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 心理疏导:① 共情沟通:“我知道现在疼得让您特别烦躁,咱们已经调整了止痛方案,再给药物 15 分钟时间,我陪着您”;② 分散注意力:用患者喜欢的音乐、短视频(避免刺激内容)分散对疼痛的关注,或指导 “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从脚趾开始,逐部位紧绷 - 放松,每次 10 分钟)。
◦ 环境调整:关闭不必要仪器报警(非紧急信号),拉遮光帘,保持病房安静(温度 22-24℃,湿度 50-60%),让患者在舒适环境中感受疼痛缓解。
3. 长期管理:建立 “疼痛 - 康复” 联动机制
◦ 制定个性化止痛计划:如采用 “多模式镇痛”(口服塞来昔布 + 局部外用双氯芬酸凝胶 + 按需静脉止痛药),避免 “疼痛发作后再给药”,提前预防;
◦ 每日评估疼痛与情绪:将 NRS 评分与烦躁程度(如 “0-3 分:平静,4-7 分:烦躁,8-10 分:躁动”)同步记录,及时调整方案。
(三)术后功能锻炼指导(分 “阶段化 - 循序渐进 - 结合疼痛管理”)需遵循 “早期被动 - 中期主动 - 后期负重” 原则,锻炼前 30 分钟给予预防性镇痛,避免疼痛影响依从性。
1. 术后 1-3 天(早期:预防血栓,维持关节活动度)
◦ 踝泵运动:指导患者 “脚尖向脚尖方向勾(背伸),保持 3 秒,再向脚跟方向踩(跖屈),保持 3 秒”,每次 10 组,每日 5 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
◦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指导患者 “绷紧大腿前侧肌肉,让膝盖贴紧床面,保持 5 秒,放松 2 秒”,每次 15-20 次,每日 3 次,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为后续活动打基础。
◦ 被动膝关节屈伸:由护士协助,缓慢屈膝关节至患者能耐受的最大角度(术后 1-3 天达 30°-45°),每次停留 5 秒,重复 10 次,避免暴力屈伸导致假体移位。
2. 术后 4-7 天(中期:提升主动活动能力)
◦ 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缓慢抬高下肢至离床面 15-20 厘米,保持 5 秒,缓慢放下,每次 10-15 次,每日 3 次,增强股四头肌与臀肌力量,预防跌倒。
◦ 主动膝关节屈伸:指导患者用健侧手辅助患侧腿,缓慢屈膝关节(目标:术后 1 周达 90°),再缓慢伸直,每次 10 次,每日 3 次,动作需 “慢、稳”,避免过快导致疼痛加剧。
3. 术后 2 周 - 1 个月(后期:恢复负重与日常功能)
◦ 助行器辅助行走:先在床边站立(患侧下肢部分负重,体重分配 “健侧 60%,患侧 40%”),适应后用助行器行走,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2-3 次,避免长时间行走导致关节肿胀。
◦ 上下楼梯训练:“上楼梯时先迈健侧,再迈患侧;下楼梯时先迈患侧,再迈健侧”,护士在旁保护,每次 5-10 个台阶,逐步增加,恢复日常活动能力。
4. 锻炼注意事项
◦ 避免过度锻炼:若锻炼中疼痛 NRS 评分>4 分,立即停止,休息后再尝试,或调整锻炼强度;
◦ 强调 “循序渐进”:不追求 “快速达标”,如膝关节屈伸角度每周增加 15°-30° 即可,避免因过度活动导致关节积液或疼痛加重;
◦ 定期复查:术后 1 个月、3 个月复查膝关节 X 线,评估假体位置与功能恢复情况,调整锻炼计划。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