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康复训练2: 肢体障碍病人主动关节活动疲劳判断及处理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昨天 14:56
标题: 康复训练2: 肢体障碍病人主动关节活动疲劳判断及处理
康复训练2:
肢体障碍病人主动关节活动疲劳判断及处理
护理之声 外科护理专家团队政整理
判断肢体障碍病人主动关节活动时是否疲劳,需结合主观反馈、客观动作表现、生命体征变化、行为反应四大维度综合识别,尤其要关注 “隐性疲劳信号”(如动作变形、代偿发力),避免因病人耐受度高或表达能力弱而忽视疲劳,具体判断方法如下:
一、核心评估维度:从 “主观 - 客观 - 体征 - 行为” 分层识别1. 主观感受反馈(意识清醒病人优先参考)通过直接询问或引导病人表达,捕捉疲劳相关的主观信号,正常与疲劳反应的区分如下:
反馈类型 | 正常反应(可继续活动) | 疲劳反应(需暂停休息) |
| 表示 “有点累,但还能坚持”,无明显肌肉酸痛、乏力,休息 1 分钟后可继续下一组。 | 明确说 “累了,不想动了”,或抱怨 “胳膊 / 腿抬不起来”,伴随肌肉酸胀(如 “胳膊酸得慌”),休息后仍无缓解。 |
| 无头晕、胸闷、气短,能正常回答问题(如 “做了几次了”)。 | 出现头晕(如 “头有点晕”)、呼吸急促(说 “喘不过气”),或意识模糊(回答问题迟缓、重复)。 |
特殊情况(沟通困难 / 意识障碍病人):无法主动表达时,观察 “非语言信号”—— 如听到 “再做一次” 时摇头、推开护理人员的手、闭眼皱眉,均提示疲劳。
2. 客观动作表现(最直观的疲劳指标,重点观察)疲劳时病人肌肉力量下降、协调性变差,动作会出现明显变化,核心关注以下 4 点:
(1)动作幅度 “缩小”• 正常:每组动作幅度一致(如主动屈肘能稳定抬至 90°,重复 10 次幅度无变化);
• 疲劳:动作幅度逐步减小(如第 1-3 次能抬至 90°,第 4 次仅抬至 60°,第 5 次完全抬不起来),或无法达到 “目标活动角度”(如计划伸腕 30°,疲劳后仅能伸 15°)。
(2)动作速度 “变慢”• 正常:动作匀速(如屈肘 3 秒完成、伸肘 3 秒完成,节奏稳定);
• 疲劳:动作明显变慢(如屈肘从 3 秒延长至 5 秒,或中间出现 “停顿”,如抬到一半停住,需用力才能继续),甚至出现 “卡顿感”(关节活动不顺畅)。
(3)出现 “代偿动作”• 正常:专注用目标关节肌肉发力(如练屈肘时,仅肘部肌肉用力,肩部、躯干无多余动作);
• 疲劳:因目标肌肉无力,主动用其他部位代偿(如练屈肘时,耸肩、身体歪斜、用健侧手辅助发力,或练屈膝时腰部拱起、借助床沿支撑),代偿动作会随疲劳加重更明显。
(4)肢体 “颤抖” 或 “失控”• 正常:动作稳定,无肢体抖动;
• 疲劳:目标关节周围肌肉出现 “细微颤抖”(如抬臂时手部轻微晃动),或动作失控(如握软球时突然松手、伸腕时突然下垂),提示肌肉已无法维持收缩力。
3. 生命体征变化(量化疲劳的辅助指标)活动中或活动间隙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若出现以下变化,提示疲劳:
• 心率:活动后心率比活动前快20 次 / 分以上(如活动前心率 70 次 / 分,活动后达 95 次 / 分),或心率持续>100 次 / 分(老年人>110 次 / 分);
• 呼吸:呼吸频率从正常 16-18 次 / 分,增至20 次 / 分以上,或出现 “浅快呼吸”(呼吸浅而急促)、鼻翼扇动;
• 血压:收缩压比活动前升高>20mmHg(如活动前 130/80mmHg,活动后 155/85mmHg),或舒张压升高>10mmHg,且休息 5 分钟后仍未恢复。
4. 行为反应(间接反映疲劳状态)• 注意力下降:正常时能专注跟随指令(如 “再做 2 次”),疲劳时会 “走神”(如看向别处、不回应指令),或记错动作(如该屈肘却伸肘);
• 情绪变化:从 “配合” 转为 “抗拒”(如之前愿意做,疲劳后摇头、扭头避开),或出现烦躁(如叹气、嘟囔 “太麻烦了”);
• 动作协调性差:如抓握训练时,之前能准确握住软球,疲劳后多次抓空,或握球后无法稳定保持(很快掉落)。
二、疲劳后的即时处理原则(避免损伤加重)1. 立即暂停活动:一旦识别疲劳信号,停止当前训练,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如卧床休息、靠坐),避免硬撑导致肌肉劳损或跌倒;
2. 缓解不适:若有肌肉酸胀,轻柔按摩疲劳部位(如按摩肱二头肌、股四头肌,每次 3-5 分钟);若呼吸急促,给予吸氧(2-3L/min),待呼吸平稳后再少量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3. 调整后续计划:当天减少训练总量(如原定 3 组,疲劳后改为 2 组),或降低动作难度(如从 “无辅助主动活动” 改为 “辅助主动活动”);下次训练时,适当减少每组重复次数(如从 10 次减至 8 次),增加组间休息时间(从 1 分钟延长至 2 分钟)。
三、总结:疲劳判断的 “核心 3 个是否”1. 是否出现 “动作幅度缩小 + 速度变慢 + 代偿”(客观核心指标);
2. 是否有 “主观累感 + 心率 / 呼吸加快”(主观 + 体征验证);
3. 是否出现 “注意力不集中 + 抗拒动作”(行为辅助指标)。
只要满足其中 1 项核心指标 + 1 项其他指标,即可判定为疲劳,需及时停止活动。通过精准识别疲劳,既能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的损伤,也能保护病人的训练意愿,确保主动关节活动安全有效。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