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产科出血性休克补液新进展及循证依据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2 小时前
标题: 产科出血性休克补液新进展及循证依据


产科出血性休克补液新进展及循证依据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依据《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23 版)》、AJOG 产科大量输血研究及创伤止血复苏共识,聚焦 母婴安全优先、止血与复苏同步核心原则,解析补液策略更新要点)
一、复苏理念革新:从 充分扩容止血导向的限制性复苏(一)核心更新:允许性低血压的个体化实施
传统补液以 快速纠正低血压至正常水平为目标,而新进展强调 **“止血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即通过控制液体输注量维持收缩压在 80-100mmHg(非妊娠患者目标 60-80mmHg),平衡 组织灌注需求出血控制效果
产科特殊依据:孕妇血容量较非孕期增加 40%-50%,对失血耐受性更强,但需兼顾胎儿胎盘灌注。研究证实,过度补液可升高血管内静水压,冲刷子宫血管内新鲜凝血块,加重腹腔内隐匿性出血(如子宫破裂所致出血),同时增加肺水肿、腹腔间室综合征风险。还可能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及学小板水平降低而发生: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发生DIC及难以控制的出血。在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输入过多液体(晶体<2000mi,胶体夜不超过1500mi..2023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明确:未控制出血时,避免初始快速输注>1000ml 晶体液,优先通过输血改善氧输送。
(二)时机转型:先止血后复苏复苏与止血同步升级
传统流程为 先补液抗休克,再处理出血病灶,新策略要求 **“液体复苏与止血措施同时启动”**(如建立静脉通路时同步准备手术 / 介入止血)。
循证支持AJOG 2023 年研究显示,产科大出血患者从出血到启动止血的时间每延长 10 分钟,休克进展风险增加 23%;同步实施补液与止血者,产妇死亡率从 18.6% 降至 9.2%,胎儿存活率提升 15%
二、液体选择优化:晶体液 去氯化与血液制品 比例化(一)晶体液:优先平衡盐溶液,规避高氯损伤
传统常用生理盐水(0.9% 氯化钠),新进展明确乳酸林格液为产科休克首选晶体液,禁用或慎用高氯晶体液。
更新依据:高氯晶体液可引发高氯性酸中毒,加重肾间质水肿及肾静脉闭塞,尤其在子宫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时,肾脏灌注本就受损,易诱发急性肾损伤(AKI)。研究对比显示,使用乳酸林格液的产妇 AKI 发生率(4.3%)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11.7%),且其电解质成分更接近产妇血浆,能减少酸碱失衡风险。
(二)胶体液:从 常规使用严格限制
原补液方案中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用于扩容,新指南强调胶体液仅在晶体液复苏无效、存在大量第三间隙液丢失时短期使用,且每日用量不超过 500ml
风险依据:羟乙基淀粉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干扰凝血功能,而产科出血常伴随凝血因子消耗(如子宫破裂后 DIC 倾向),胶体液使用会增加输血需求及出血不止风险。《2024 版指南》已将胶体液从 常规扩容剂调整为 抢救备用液
(三)血液制品:启动 “1:1:1” 大量输血方案(MTP
传统输血以 浓缩红细胞为主,按需补充血浆 / 血小板,新进展要求大出血时立即按 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 = 1:1:1” 比例输注,无需等待凝血功能结果。
核心依据
a. 产科出血时纤维蛋白原最先消耗(孕妇基础值 400-500mg/dl,降至 150mg/dl 以下即易出血不止),新鲜冰冻血浆可快速补充凝血因子,1 单位可提升纤维蛋白原 10mg/dl
b. AJOG 研究证实,1:1:1 比例输血者凝血功能恢复时间缩短 40%,子宫切除率降低 27%,尤其适用于子宫破裂、胎盘植入等严重产科出血;
c. 启动指征明确:2 小时内失血量超血容量 50%1 小时内输注 4 单位红细胞后仍出血,或收缩压<90mmHg 伴心率>120 / 分,立即启动 MTP 首轮方案(6 单位红细胞 + 6 单位血浆 + 6 单位血小板 + 10 单位冷沉淀)。
三、凝血功能支持:从 被动补充主动预防(一)纤维蛋白原:目标值提升至 150-200mg/dl
传统将纤维蛋白原维持在 100mg/dl 以上,新进展要求产科出血时需维持 150-200mg/dl,优先使用纤维蛋白原浓缩剂而非冷沉淀。
产科依据:孕妇孕期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一旦降至 150mg/dl 提示凝血功能严重受损,此时单纯输注血浆效果有限。1 单位纤维蛋白原浓缩剂可提升纤维蛋白原 15-20mg/dl,起效速度较冷沉淀快 3 倍,且能减少血制品输注总量。
(二)氨甲环酸:3 小时内常规使用,替代重组凝血因子
传统仅在凝血因子缺乏时使用止血药,新指南推荐所有产科大出血患者在出血 3 小时内静脉输注氨甲环酸 1g15 分钟后可重复 1g
循证证据CRASH-2 研究及产科亚组分析显示,氨甲环酸可减少出血量 30%,产妇死亡率降低 11%,且无增加血栓风险的报道;其性价比远高于重组人凝血活化因子 rFⅦa),后者因血栓风险高、价格昂贵,仅用于成分输血无效的难治性出血。
四、监测手段升级:从 单一生命体征多维度精准评估(一)基础监测:细化尿量与乳酸目标
尿量>30ml/h” 基础上,新增 **“乳酸清除率监测 **:初始乳酸>4mmol/L 者,2 小时内需下降≥20%6 小时内降至正常(<2mmol/L),提示组织灌注恢复。
依据:产科休克患者常存在 隐性代偿性休克(血压正常但组织缺氧),乳酸清除率较血压更能反映微循环状态,清除延迟者多器官功能衰竭风险增加 3 倍。
(二)进阶监测:床旁超声与凝血即时检测(POCT
1. 床旁超声:每 15-30 分钟评估腹腔内出血量(通过肝肾隐窝液性暗区深度估算)、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15% 提示容量不足);
2. POCT: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或凝血分析仪,10 分钟内获取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指导血液制品精准输注,避免盲目补液。
指南依据:《2024 产后出血指南》将 床旁超声 + POCT” 列为产科出血性休克的 必备监测组合,可使输血决策时间从 60 分钟缩短至 15 分钟。
五、护理实践适配:新进展下的操作要点与评审衔接(一)紧急补液操作更新
1. 通路建立:优先选择 18G 留置针建立 2 条外周静脉通路,若穿刺困难 5 分钟内启动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避免反复穿刺延误时间);
2. 液体输注:乳酸林格液初始输注速度为 500ml/15 分钟,根据血压及乳酸调整,避免使用加压袋快速输注(防止血压骤升冲刷凝血块);
3. 血制品管理:提前与输血科对接 MTP,血制品取回后 30 分钟内输注完毕,输注血小板时使用专用输血器,避免与其他液体混合。
(二)高级职称评审答题要点
1. 理念差异:明确 限制性复苏 vs 充分复苏的产科适用边界,强调 母婴双安全的个体化调整(如胎儿存活时血压下限不低于 80mmHg);
2. 依据引用:答题时需标注指南 / 研究来源(如 2024 版指南推荐,MTP 首轮采用 1:1:1 比例输血”“AJOG 2023 研究,氨甲环酸 3 小时内使用可降低死亡率);
3. 风险防控:突出 过度补液的产科危害(如加重子宫出血、诱发 AKI)及 凝血功能主动支持的重要性,体现 预见性护理思维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