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1共性急症 | 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脑疝是颅脑损伤最危急并发症) |
2急症处理 | 1. 紧急降颅压:立即静脉快速滴注 20% 甘露醇(125-250ml,30 分钟内滴完),联合呋塞米 20-40mg 静脉推注; 2. 体位调整:床头抬高 30°,头偏向一侧(防舌后坠误吸),避免颈部过屈 / 过伸; 3. 手术准备:立即完善术前检查(头颅 CT),备皮、配血,紧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
3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1. 意识障碍: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致脑灌注不足有关; 2. 有窒息的危险:与呕吐、舌根后坠、咳嗽反射减弱有关; 3. 颅内压增高:与术后脑水肿、血肿残留或再出血有关; 4.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意识障碍致自主活动缺失有关。 |
4护理措施 | 1. 病情监测:每 15-30 分钟观察意识(GCS 评分)、瞳孔(大小 / 对光反射,瞳孔不等大提示脑疝复发)、生命体征(警惕 “两慢一高” 库欣反应); 2. 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昏迷者尽早行气管插管 / 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 SpO₂≥95%); 3. 用药护理:甘露醇需快速滴注(使用输液泵),记录尿量(每日≥1500ml),定期复查电解质(防低钠 / 低钾); 4. 皮肤护理:使用防压疮气垫床,每 2 小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
5并发症预防 | 1. 脑疝复发:严格控制输液速度(<40 滴 / 分),避免剧烈咳嗽、躁动(遵医嘱用苯巴比妥镇静),监测颅内压(有条件者行 ICP 监测); 2. 肺部感染:定时翻身拍背(每 2 小时 1 次),气道湿化(生理盐水 20ml + 氨溴索 15mg 雾化,每日 3 次); 3. 颅内出血:术后 24 小时内重点观察引流液(鲜红色、每小时>100ml 提示出血),遵医嘱用止血药(氨甲环酸)。 |
6快速康复 | 1. 早期活动:术后 24-48 小时(意识清醒者)在床上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如屈伸肘、膝);术后 3-5 天(病情稳定)协助坐起,逐渐过渡到床边站立; 2. 营养支持:术后 48 小时内(意识障碍者)行肠内营养(鼻饲肠内营养制剂,初始 500ml/d,逐渐增至 1500-2000ml/d),无法肠内营养者予肠外营养(氨基酸 + 脂肪乳)。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1共性急症 | 甲状腺危象(术后 12-36 小时高发)、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术后 48 小时内最危急)、喉返 / 喉上神经损伤 |
2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甲状腺危象:立即吸氧(3-5L/min),静脉滴注丙硫氧嘧啶(PTU,首剂 600mg)、复方碘溶液(30-60 滴 /d,分 3-4 次)、氢化可的松(200-400mg/d);物理降温(冰袋敷大血管处),禁用阿司匹林; 2. 呼吸困难和窒息:立即床旁剪开缝线、清除血肿,若无效行气管切开; 3. 神经损伤:喉返神经损伤(声音嘶哑)者暂禁发声,喉上神经损伤(饮水呛咳)者予流质饮食,观察恢复情况。 |
3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呼吸困难 / 窒息:与术后血肿压迫、喉头水肿、气管塌陷有关; 2. 声音嘶哑 / 失音:与喉返神经损伤有关; 3. 低钙血症(手足抽搐):与甲状旁腺损伤致钙吸收障碍有关; 4. 自我形象紊乱:与甲状腺全切 / 次全切术后颈部瘢痕有关。 |
4护理措施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病情监测:术后 48 小时内密切观察呼吸频率(>24 次 / 分需警惕)、颈部肿胀情况,床边备气管切开包、吸引器; 2. 神经功能评估:术后 6 小时让患者发音(如说 “啊”),判断喉返神经功能; 3. 低钙护理:监测血钙(<2.0mmol/L 提示低钙),遵医嘱静脉推注 10% 葡萄糖酸钙 10-20ml,症状缓解后口服碳酸钙 D3; 4. 伤口护理:伤口沙袋压迫 6-8 小时,观察敷料渗血情况,渗液多时及时更换。 |
5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血肿压迫:术后避免颈部剧烈活动,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减轻张力);2. 喉头水肿:术后 6 小时内禁食,6 小时后予温凉流质饮食(避免过热刺激喉头),遵医嘱用地塞米松 5-10mg 静脉滴注; 3. 低钙血症:术后指导进食高钙食物(牛奶、豆制品),定期复查血钙。 |
6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早期活动:术后 6 小时可在床上坐起,术后 1-2 天可下床活动(避免颈部过度后仰); 2. 饮食过渡:术后 6 小时→温凉流质(米汤)→术后 1-2 天→半流质(粥)→术后 3-5 天→软食(软饭),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3. 功能锻炼:术后 1 周开始进行颈部缓慢活动(如左右转头、低头仰头),防止颈部僵硬。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急性乳腺炎(哺乳期高发)、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 / 皮下积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急性乳腺炎:未形成脓肿时,局部热敷(50-60℃,每次 20-30 分钟)、排空乳汁(吸乳器或手法挤奶),遵医嘱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形成脓肿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放射状切口); 2. 皮瓣坏死 / 皮下积液:坏死皮瓣予清创换药,皮下积液行穿刺抽液或放置引流管; 3. 上肢淋巴水肿: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穿戴弹力袖套,遵医嘱用迈之灵等消肿药物。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1. 自我形象紊乱:与乳腺癌根治术切除乳房有关;2. 上肢肿胀:与腋窝淋巴结清扫致淋巴回流障碍有关;3. 伤口感染:与手术创伤、乳汁淤积(急性乳腺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4. 疼痛:与手术创伤、皮瓣牵拉有关。 |
护理措施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伤口护理:观察皮瓣颜色(红润为正常,苍白 / 青紫提示血供不佳),保持敷料干燥,渗血渗液多时及时更换;乳腺癌术后 3 天内观察腋窝引流管(引流量<10ml/d 可拔管); 2. 上肢护理:乳腺癌术后 24 小时内抬高患侧上肢,避免患侧提重物(术后 3 个月内)、测血压、静脉穿刺; 3.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布洛芬 / 氨酚待因,急性乳腺炎者避免按压患乳;4. 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鼓励表达感受,介绍乳房重建手术(如假体植入)的适应证和时机。 |
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上肢淋巴水肿:术后 1 周开始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握拳→屈肘→梳头→爬墙,循序渐进); 2. 伤口感染:急性乳腺炎者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乳腺癌术后遵医嘱用抗生素,避免伤口沾水(拆线前); 3. 皮瓣坏死:术后避免皮瓣受压,保持引流管通畅(防皮下积液压迫皮瓣)。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功能锻炼:乳腺癌术后 1-3 天→握拳 / 屈肘;术后 1 周→梳头 / 摸对侧耳朵;术后 2 周→爬墙(逐渐增加高度); 2. 营养支持:术后进食高蛋白(鸡蛋、鱼肉)、高维生素(蔬菜、水果)饮食,促进伤口愈合;急性乳腺炎者避免高脂饮食(防乳汁黏稠); 3. 哺乳指导:急性乳腺炎治愈后可继续哺乳,指导正确哺乳姿势(坐位 / 侧卧位),避免乳汁淤积。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肺癌术后肺不张 / 肺部感染、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胸部手术(肺癌 / 食管癌)后胸腔内出血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肺不张 / 肺部感染:立即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雾化吸入(生理盐水 20ml + 氨溴索 30mg,每日 3 次),必要时支气管镜吸痰;遵医嘱用头孢类抗生素; 2. 吻合口瘘:立即禁食禁饮,胃肠减压,胸腔闭式引流(排脓 / 积液),静脉滴注亚胺培南等广谱抗生素; 3. 胸腔内出血:立即建立双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输血,遵医嘱用止血药(氨甲环酸),若出血量>200ml/h 且保守治疗无效,紧急手术止血。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气体交换受损:与肺不张、肺部感染、手术切除肺组织有关; 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管癌术后禁食、消化吸收障碍、肺癌术后消耗增加有关; 3. 胸腔闭式引流管异常:与引流管堵塞、脱出、受压有关; 4. 疼痛:与手术创伤、引流管刺激有关。 |
护理措施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呼吸功能护理:术后给予鼻导管吸氧(2-4L/min),指导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缩)、有效咳嗽(按住伤口减轻疼痛);肺癌术后使用肺功能锻炼器(如吹气球,每日 3-4 次,每次 10-15 分钟); 2. 引流管护理: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 / 受压),观察引流液颜色(鲜红色提示出血,脓性提示感染)、量(每小时记录);引流管脱出时立即用手按压伤口,呼叫医护人员; 3. 营养护理:食管癌术后 48-72 小时行肠内营养(鼻饲营养液),肺癌术后 6 小时可进流质饮食; 4.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自控镇痛泵(PCA)或哌替啶,避免因疼痛不敢咳嗽。 |
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肺不张:术后每 2 小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后 1-2 天); 2. 吻合口瘘:食管癌术后避免进食过硬、过热食物(术后 1 个月内),监测体温(发热提示可能感染),遵医嘱完成全疗程抗生素治疗; 3. 胸腔内出血:术后 24 小时内密切观察引流液,避免剧烈咳嗽(防腹压升高)。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早期活动:术后 6 小时在床上坐起,术后 1-2 天床边站立、行走(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时间); 2. 呼吸训练:术后每日进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训练,肺癌患者术后 1 周肺功能恢复至术前 60% 以上; 3. 饮食过渡: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术后 10-14 天(吻合口愈合后)→流质→半流质→软食,少食多餐(每日 5-6 次);肺癌术后→流质→半流质→软食(术后 3-5 天过渡完毕)。 |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感染性休克、腹腔脓肿(膈下 / 盆腔 / 肠间脓肿)、急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感染性休克:立即建立双静脉通路,快速补液(生理盐水 1000-2000ml),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 + 甲硝唑等广谱抗生素,遵医嘱用多巴胺(5-10μg/kg・min)升高血压; 2. 腹腔脓肿: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或手术切开引流,脓腔冲洗(生理盐水 + 抗生素); 3. 肠粘连:禁食禁饮,胃肠减压,静脉补液,若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征象,紧急手术。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体液不足:与腹膜炎致呕吐、腹腔积液、手术引流、禁食有关; 2. 疼痛:与腹膜刺激、手术创伤有关; 3. 体温过高:与腹腔内感染、毒素吸收有关; 4. 有感染扩散的危险:与腹腔内感染未控制、引流不畅有关。 |
护理措施 | 1. 病情监测:监测血压(收缩压<90mmHg 提示休克)、心率(>100 次 / 分提示感染)、尿量(<30ml/h 提示体液不足)、体温(每 4 小时测 1 次);2. 胃肠减压护理:保持胃管通畅,记录引流液颜色(黄绿色提示肠液,血性提示出血)、量;3.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哌替啶或氨酚待因,避免按压腹部(防加重疼痛);4. 感染护理:观察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是否缓解),遵医嘱用抗生素,定期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下降提示感染控制)。 |
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感染性休克: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及时纠正体液不足(补液速度根据血压调整),监测血气分析(纠正酸碱失衡); 2. 腹腔脓肿:术后鼓励患者半卧位(利于脓液积聚盆腔,减少毒素吸收),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排查脓肿); 3. 肠粘连: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 24-48 小时),胃肠功能恢复后尽早进食(促进肠蠕动)。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早期活动:术后 24 小时在床上翻身,术后 48 小时可下床活动(根据感染控制情况调整); 2. 营养支持: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排气),从流质饮食(米汤)→半流质(粥)→软食(软饭),逐渐增加食量; 3. 肠道功能训练:术后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 10-15 分钟),促进肠蠕动恢复。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失血性休克(肝脾破裂高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肠破裂高发)、腹部损伤术后腹腔内出血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失血性休克:立即抗休克(快速补液、输血,晶体液:胶体液 = 3:1),同时准备手术(脾切除术、肝修补术); 2. 急性腹膜炎:禁食禁饮,胃肠减压,静脉滴注头孢类 + 甲硝唑,手术修补 / 切除破裂肠管; 3. 术后腹腔内出血:立即禁食,胃肠减压(观察引流液颜色),静脉滴注止血药(氨甲环酸),若出血量>100ml/h,紧急手术止血。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体液不足:与肝脾破裂出血、肠破裂致呕吐、术后引流有关; 2. 疼痛:与手术创伤、腹膜刺激有关; 3. 有感染的危险:与肠破裂致腹腔污染、手术创伤有关; 4. 肠粘连:与肠破裂术后炎症反应、卧床时间过长有关。 |
护理措施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病情监测:监测血压(收缩压<90mmHg 提示休克)、心率(>120 次 / 分提示出血)、血红蛋白(<70g/L 需输血)、尿量(<30ml/h 提示体液不足); 2. 引流管护理: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颜色(鲜红色提示出血,黄绿色提示肠液)、量; 3.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哌替啶或布洛芬,避免按压腹部(防加重疼痛);4. 感染护理:观察体温(>38.5℃提示感染)、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是否缓解),遵医嘱用抗生素。 |
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失血性休克复发:术后观察伤口渗血、引流液颜色,遵医嘱用止血药;避免剧烈咳嗽(防腹压升高致出血); 2. 腹腔感染:肠破裂术后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抗生素(疗程 7-10 天); 3. 肠粘连: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 24-48 小时),胃肠功能恢复后尽早进食(促进肠蠕动)。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早期活动:术后 6 小时在床上翻身,术后 1-2 天床边活动(根据出血控制情况调整); 2. 营养支持:肝脾破裂术后 6 小时可进流质饮食,肠破裂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排气)开始肠内营养; 3. 功能锻炼:术后 1 周开始进行腹部轻柔按摩,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避免剧烈运动(术后 1 个月内)。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胃癌术后胃出血、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 / 碱性反流性胃炎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溃疡穿孔:禁食禁饮,胃肠减压,静脉滴注头孢类 + 甲硝唑,手术修补穿孔(单纯穿孔)或胃大部切除术(反复穿孔 / 合并出血); 2. 术后胃出血:立即禁食,胃肠减压(观察引流液颜色),静脉滴注止血药(氨甲环酸),若出血量>500ml/24h,紧急手术止血; 3. 倾倒综合征:少食多餐,餐后平卧 30 分钟,避免高糖食物;碱性反流性胃炎:遵医嘱用奥美拉唑 + 多潘立酮。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体液不足:与溃疡穿孔致呕吐、术后出血有关; 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胃癌术后胃容积减少、消化吸收障碍、倾倒综合征有关; 3. 疼痛:与手术创伤、碱性反流性胃炎致黏膜刺激有关; 4. 焦虑:与胃癌术后预后不确定、倾倒综合征致不适有关。 |
护理措施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病情监测:溃疡穿孔患者观察腹痛缓解情况(穿孔闭合后腹痛减轻);术后观察胃管引流液(鲜红色提示出血,咖啡色提示陈旧性出血)、血压(出血时血压下降); 2. 营养护理:胃癌术后 48 小时行肠内营养(鼻饲),胃大部切除术后避免过甜、过浓饮食(防倾倒综合征); 3. 倾倒综合征护理:指导患者少食多餐(每日 5-6 次),干稀分离(餐后 30 分钟再饮水); 4.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布洛芬或氨酚待因,碱性反流性胃炎者避免进食辛辣、过酸食物。 |
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溃疡穿孔复发:术后避免辛辣、过冷过热食物,规律进餐(每日 3-4 次),遵医嘱服用抑酸药(奥美拉唑,疗程 4-8 周); 2. 术后出血:术后 24 小时内密切观察引流液,避免剧烈咳嗽(防腹压升高); 3. 倾倒综合征:术后饮食从流质→半流质→软食逐渐过渡,避免高糖食物(如蛋糕、含糖饮料)。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早期活动:术后 6 小时在床上坐起,术后 1-2 天下床活动(胃癌患者根据体力调整); 2. 饮食过渡:胃大部切除术后→流质(米汤)→术后 1-2 天→半流质(粥)→术后 3-5 天→软食(软饭),逐渐增加食量; 3. 胃肠功能训练:术后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 10-15 分钟),促进肠蠕动恢复。 |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 穿孔:尽早行阑尾切除术(腹腔镜或开腹),穿孔者术后行腹腔冲洗 + 引流,静脉滴注头孢类 + 甲硝唑 2. 切口感染:拆除感染处缝线,清创换药(用生理盐水 + 碘伏冲洗),遵医嘱用抗生素。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疼痛:与手术创伤、腹腔残余感染有关; 2. 体温过高:与阑尾穿孔致感染、切口感染有关; 3. 有切口感染的危险:与手术污染、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4. 体液不足:与穿孔致呕吐、禁食有关。 |
护理措施 | 1. 病情监测:监测体温(每 4 小时测 1 次,>38.5℃提示感染)、切口情况(红肿、渗液提示感染)、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是否缓解);2.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布洛芬或氨酚待因,术后 6 小时可床上翻身(减轻切口张力);3. 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渗液多时及时更换,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术后 7-10 天拆线);4. 体液护理:禁食期间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记录出入量。 |
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切口感染:术后观察切口(术后 3-5 天易出现感染),若出现红肿热痛,及时拆线引流;遵医嘱用抗生素(疗程 3-5 天); 2. 腹腔脓肿:术后鼓励患者半卧位(利于脓液积聚盆腔),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排查脓肿); 3. 肠粘连: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 12-24 小时),促进肠蠕动恢复。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早期活动:术后 6 小时可在床上坐起,术后 12-24 小时下床活动(如床边行走,每次 10-15 分钟); 2. 饮食过渡:术后排气后从流质饮食(米汤)→半流质(粥)→术后 2-3 天→软食(软饭),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3. 功能锻炼:术后 1 周可恢复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术后 2 周可恢复工作(非重体力)。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术后肝性脑病、术后腹腔内出血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立即建立双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输血,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胃囊注气 150-200ml,食管囊注气 100-150ml),内镜下套扎 / 硬化治疗; 2. 肝性脑病:禁食蛋白质,口服乳果糖(30-50ml/d,分 3 次),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鸟氨酸(20g/d); 3. 术后腹腔内出血:立即静脉滴注止血药(氨甲环酸),若出血量>200ml/h,紧急手术止血。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1. 体液不足: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关;2. 意识障碍:与肝性脑病致氨中毒有关;3. 有感染的危险:与肝功能受损致抵抗力下降、手术创伤有关;4. 有再出血的危险:与静脉曲张未根治、术后血压波动有关。 |
护理措施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病情监测:监测血压(出血时下降)、心率(>120 次 / 分提示出血)、意识状态(肝性脑病患者观察嗜睡 / 烦躁)、血氨(>72μmol/L 提示升高); 2. 三腔二囊管护理:定时放气(每 12 小时放气 20-30 分钟,防黏膜坏死),观察引流液颜色(鲜红色提示出血); 3. 肝性脑病护理: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20g),记录患者意识变化(唤醒试验),遵医嘱用降氨药; 4. 出血护理:避免患者剧烈咳嗽、用力排便(防腹压升高致出血),遵医嘱用生长抑素(减少内脏血流)。 |
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再出血:术后避免进食过硬、过热食物(如坚果、热汤),控制血压(<140/90mmHg),定期复查胃镜(观察静脉曲张情况); 2. 肝性脑病:术后监测血氨,避免使用镇静剂(加重意识障碍),保持大便通畅(防便秘致氨吸收增加); 3. 感染:术后遵医嘱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敷料干燥,观察体温(>38.5℃提示感染)。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早期活动:术后 24 小时在床上翻身,术后 3-5 天可下床活动(根据出血控制情况调整,避免剧烈活动); 2. 营养支持:术后从流质饮食(米汤)→半流质(粥)→软食,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肝性脑病控制后,每日 20-30g); 3. 肝功能保护:遵医嘱用保肝药(如甘草酸二铵),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如红霉素)。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胰腺脓肿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SAP:禁食禁饮,胃肠减压,静脉滴注生长抑素(奥曲肽,0.1mg/h)、广谱抗生素(亚胺培南); 2. 感染性休克:快速补液(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纠正酸碱失衡; 3. ARDS:立即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PEEP 模式,5-10cmH₂O); 4. 胰腺脓肿: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或手术切开引流。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疼痛:与胰腺炎症刺激、手术创伤有关; 2. 体液不足:与胰腺炎致呕吐、禁食、胃肠减压、大量渗出有关; 3. 气体交换受损:与 ARDS 致肺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4. 营养失调:与长期禁食、消化吸收障碍有关。 |
护理措施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病情监测:监测体温(>39℃提示感染)、血压(休克时下降)、呼吸(>30 次 / 分提示 ARDS)、血氧饱和度(<90% 提示缺氧)、血淀粉酶(下降提示病情缓解); 2.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哌替啶(禁用吗啡,防 Oddi 括约肌痉挛),患者取弯腰屈膝位(减轻疼痛); 3. 呼吸护理:ARDS 患者保持呼吸机通畅,定期吸痰,观察血气分析(PaO₂<60mmHg 提示低氧); 4. 营养护理:SAP 患者术后 48-72 小时行肠内营养(鼻饲营养液),避免早期肠外营养(防感染)。 |
并发症预防 | 1. 感染性休克: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及时纠正体液不足(补液速度根据血压调整),监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下降提示感染控制);2. ARDS:避免过度补液(防肺水肿),遵医嘱用氨溴索(肺保护剂);3. 胰腺脓肿:监测腹部体征(如腹痛加重、包块),定期复查腹部超声 / CT(排查脓肿),遵医嘱完成全疗程抗生素治疗(疗程 2-4 周)。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早期活动:轻症胰腺炎患者腹痛缓解后可在床上活动,重症患者病情稳定后(休克纠正、呼吸改善)开始被动肢体活动; 2. 饮食过渡:腹痛缓解、血淀粉酶正常后,从流质饮食(米汤)→半流质(粥)→软食,避免高脂、高蛋白食物(如肥肉、海鲜); 3. 胰腺功能保护:术后避免饮酒、暴饮暴食,遵医嘱用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肾损伤术后肾周血肿 / 尿外渗、术后肾功能不全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失血性休克:立即抗休克(快速补液、输血),同时准备手术(肾修补术、肾部分切除术,严重者行肾切除术); 2. 肾周血肿 / 尿外渗:保守治疗(卧床休息、止血药),血肿扩大或尿外渗加重者手术清除血肿、修补肾 3. 肾功能不全:限制液体摄入(每日液体量 = 前 1 日尿量 + 500ml),遵医嘱用利尿剂(呋塞米),必要时行血液透析。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体液不足:与肾损伤出血、术后引流有关; 2. 疼痛:与手术创伤、肾周血肿压迫有关; 3. 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创伤、留置导尿管有关; 4. 有肾功能受损的危险:与肾损伤、手术缺血有关。 |
护理措施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病情监测:监测血压(收缩压<90mmHg 提示休克)、心率(>120 次 / 分提示出血)、血红蛋白(<70g/L 需输血)、尿量(<30ml/h 提示肾功能受损)、血肌酐 / 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不全); 2. 引流管护理:保持肾周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颜色(鲜红色提示出血,淡黄色提示尿外渗)、量; 3.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布洛芬或氨酚待因,避免腰部剧烈活动(减轻肾周压迫); 4. 感染护理:保持导尿管通畅,每日清洁尿道口(2 次 / 日),遵医嘱用抗生素,观察体温(>38.5℃提示感染)。 |
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出血复发:术后卧床休息 2-4 周(根据损伤程度调整),避免剧烈运动、用力排便(防腹压升高); 2. 感染: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导尿管扭曲 / 受压,遵医嘱用抗生素(疗程 3-5 天); 3. 肾功能不全:术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定期复查肾功能。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早期活动:保守治疗患者卧床 2 周后可在床上活动,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后(出血停止)可下床活动(避免腰部负重); 2. 营养支持:进食高蛋白(鸡蛋、鱼肉)、高维生素(蔬菜、水果)饮食,促进肾组织修复;肾功能不全者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0.8g/kg); 3. 肾功能保护:术后多饮水(每日 1500-2000ml,肾功能正常者),促进尿路冲洗,防感染。 |
[size=11.0000pt]项目 | [size=11.0000pt]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size=11.0000pt]膀胱结石合并急性尿潴留、膀胱结石术后膀胱痉挛、术后尿路感染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急性尿潴留:立即导尿(引流尿液,缓解症状),随后行膀胱镜碎石取石术(如钬激光碎石); 2. 膀胱痉挛:遵医嘱用托特罗定(抗胆碱药)或吲哚美辛栓(肛塞),热敷下腹部(每次 20-30 分钟); [size=11.0000pt]3. 尿路感染: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或头孢类抗生素,多饮水(每日 2000-3000ml,促进细菌排出)。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排尿异常:与结石梗阻、手术创伤、膀胱痉挛有关; 2. 疼痛:与结石刺激、手术创伤、膀胱痉挛有关; 3. 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创伤、留置导尿管有关; [size=11.0000pt]4. 焦虑:与排尿异常致不适、担心预后有关。 |
护理措施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病情监测:观察排尿情况(尿量、尿色,血尿提示手术创伤),监测体温(>38.5℃提示感染)、膀胱痉挛发作频率(如每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 2. 导尿管护理: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时夹闭导尿管(每 2-3 小时开放 1 次,训练膀胱功能),每日清洁尿道口(2 次 / 日); 3.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止痛药或抗痉挛药,膀胱痉挛发作时指导患者深呼吸(减轻不适); [size=11.0000pt]4. 排尿护理:术后拔除导尿管后,鼓励患者多饮水,观察排尿是否通畅(有无尿线变细、中断)。 |
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结石复发:术后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 2000-3000ml),避免高钙、高草酸饮食(如牛奶、菠菜,根据结石成分调整);定期复查膀胱超声(术后 1 个月); 2. 尿路感染: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导尿管扭曲 / 受压,遵医嘱用抗生素(疗程 3-5 天); [size=11.0000pt]3. 膀胱痉挛:术后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定时排尿),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咖啡)。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早期活动:术后 6 小时可在床上坐起,术后 1-2 天可下床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2. 膀胱功能训练:术后 2-3 天夹闭导尿管,每 2-3 小时开放 1 次,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size=11.0000pt]3. 饮食过渡:术后 6 小时可进流质饮食,术后 1 天可恢复正常饮食(避免高钙、高草酸食物)。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如股骨干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骨折术后延迟愈合 / 不愈合、术后关节僵硬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失血性休克:立即抗休克(快速补液、输血),同时行骨折复位外固定(如外固定支架); 2. 骨筋膜室综合征:立即切开减压(避免肌肉坏死),术后患肢制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 3. 延迟愈合 / 不愈合:加强营养支持,遵医嘱用骨肽注射液,必要时手术植骨; 4. 关节僵硬: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热敷、理疗(如红外线照射)。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躯体活动障碍:与骨折固定、疼痛有关; 2. 疼痛:与骨折创伤、手术、术后肿胀有关; 3. 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减少有关(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4. 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创伤、内固定植入有关。 |
护理措施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病情监测:监测血压(休克时下降)、心率(>100 次 / 分提示出血)、患肢末梢血运(肤色、温度,苍白 / 发凉提示血运障碍)、感觉 / 运动功能(骨筋膜室综合征者观察麻木 / 活动受限); 2.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氨酚待因或布洛芬,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冷敷(术后 48 小时内,每次 20-30 分钟,减轻疼痛); 3. 功能锻炼:指导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如握拳、股四头肌收缩,术后 1-2 天开始),避免关节活动(防骨折移位);骨折稳定后(如术后 2-4 周)进行关节屈伸活动; 4. 感染护理:观察切口情况(红肿、渗液提示感染),遵医嘱用抗生素,保持切口敷料干燥。 |
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情况(如疼痛剧烈、麻木提示综合征),避免患肢包扎过紧,及时松解绷带 2. 肌肉萎缩 / 关节僵硬:坚持功能锻炼(如每日肌肉收缩训练 3-4 次,每次 10-15 分钟),骨折愈合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3. 感染:术后遵医嘱用抗生素(疗程 3-5 天),保持切口敷料干燥,避免切口沾水(拆线前); 4. 压疮:长期卧床患者每 2 小时翻身,使用防压疮气垫床,保持皮肤清洁。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早期活动:术后 1-2 天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骨折稳定后(术后 2-4 周)进行关节活动(如肘关节屈伸、膝关节屈伸);2 2. 营养支持:进食高蛋白(鸡蛋、鱼肉)、高钙(牛奶、豆制品)、高维生素(蔬菜、水果)饮食,促进骨折愈合; 3. 康复训练:术后定期复查 X 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愈合情况调整锻炼计划(如术后 8-12 周可逐渐负重行走)。 |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