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Reynolds 五联征为典型表现)、术后胆瘘、胆道出血 |
急症处理 | 1.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 ①抗休克:立即建立双静脉通路,快速补液(生理盐水 1000-1500ml),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遵医嘱用多巴胺(5-10μg/kg・min)维持血压; ③抗感染: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如亚胺培南 + 甲硝唑,覆盖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 解除梗阻:紧急行内镜下 Oddi 括约肌切开术(EST)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无法内镜干预者急诊行胆总管切开取石 + T 管引流术; 2. 术后胆瘘:立即禁食禁饮,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漏出胆汁),静脉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瘘口愈合); 3. 胆道出血:遵医嘱用止血药(氨甲环酸),若出血量>100ml/h,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止血。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1. 体温过高:与胆道感染、毒素吸收有关(AOSC 患者典型表现为高热,体温>39℃); 2. 体液不足:与 AOSC 致呕吐、禁食、手术引流、感染性休克有关;3. 疼痛:与手术创伤、胆道痉挛、T 管刺激有关; 3.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胆汁漏出(胆瘘)腐蚀皮肤、长期卧床有关; 5. 知识缺乏:与患者对 T 管护理、术后饮食要求不了解有关。 |
护理措施 | 1. 病情监测: - 生命体征:AOSC 术后每 30 分钟测体温、血压、心率(警惕感染性休克,收缩压<90mmHg 提示风险); - 黄疸观察:每日观察皮肤、巩膜黄染程度(黄疸减轻提示胆道通畅); - 引流液:记录 T 管引流液颜色(正常为金黄色,血性提示出血,脓性提示感染)、量(术后 24 小时内<500ml,逐渐减少至 200-300ml/d); 2. T 管护理: - 固定:用胶布将 T 管固定于腹壁(避免牵拉脱出),翻身时保护管道; - 通畅:避免管道扭曲、受压,定期挤压(每日 2-3 次),若堵塞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压力<20cmH₂O); - 清洁: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操作),观察管口周围皮肤(有无胆汁渗漏,渗漏处涂氧化锌软膏保护); 3.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氨酚待因或自控镇痛泵(PCA),避免按压右上腹(减轻胆道痉挛); 4. 皮肤护理:胆瘘患者及时清洁漏出胆汁,保持皮肤干燥,使用防压疮气垫床(每 2 小时翻身)。 |
并发症预防 | 1. AOSC 复发:术后指导患者低脂饮食(避免胆道梗阻诱因),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胆道有无结石残留); 2. 胆瘘:术后避免剧烈咳嗽(防腹压升高致 T 管脱出),观察 T 管周围有无渗液,若出现腹痛加重、发热(提示胆瘘致感染),立即报告医生; 3. 胆道出血:术后 24 小时内密切观察 T 管引流液(鲜红色提示出血),避免剧烈活动,遵医嘱用止血药; 4. 肺部感染:术后每 2 小时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雾化吸入(生理盐水 + 氨溴索,每日 3 次)。 |
快速康复 | 1. 早期活动:术后 6 小时在床上翻身,术后 1-2 天(病情稳定,无胆瘘 / 出血)床边站立,逐渐过渡到短距离行走(避免过度劳累); 2. 饮食过渡:术后 24 小时(胃肠功能恢复后)→流质饮食(米汤、藕粉,低脂)→术后 2-3 天→半流质(粥、蒸蛋)→术后 1 周→软食(软饭、鱼肉,低脂),避免高脂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 3. T 管功能训练:术后 2 周开始夹闭 T 管(每日夹闭 2-3 小时,观察有无腹痛、黄疸),逐渐延长夹闭时间,为拔管做准备(通常术后 4-6 周拔管)。 |
项目 |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
共性急症 | 术后假体脱位(术后 1 个月内高发)、深静脉血栓(DVT,术后 24-72 小时高发)、术后切口感染、假体周围骨折 |
急症处理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假体脱位: - 立即制动:让患者保持仰卧位,避免活动患肢(防脱位加重); - 复位:由骨科医生在麻醉下手法复位,复位后用皮肤牵引固定患肢(维持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 3-5kg); 2. 深静脉血栓(DVT): - 抗凝:遵医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4000IU / 次,每日 1 次,疗程 10-14 天); - 溶栓:若出现下肢肿胀明显、疼痛(DVT 典型表现),且无溶栓禁忌证,静脉滴注尿激酶(100 万 U/d,疗程 3-5 天); - 物理干预:穿戴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促进静脉回流; 3. 术后感染: - 浅部感染:拆除感染处缝线,清创换药(用生理盐水 + 碘伏冲洗),遵医嘱用头孢类抗生素; - 深部感染:取出假体,放置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疗程 6-8 周),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假体翻修术; 4. 假体周围骨折:立即卧床制动,避免负重,根据骨折类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假体翻修术。 |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躯体活动障碍:与假体固定、疼痛、担心脱位有关; 2. 疼痛:与手术创伤、假体刺激、DVT 致下肢胀痛有关; 3. 有深静脉血栓的危险:与术后卧床、下肢静脉回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4. 有假体脱位的危险:与术后体位不当(如内收内旋)、早期负重不当有关; 5. 焦虑:与担心术后康复效果、假体使用寿命有关。 |
护理措施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体位护理(核心重点): - 术后 6 小时内:去枕仰卧位,患肢外展 30° 中立位(垫软枕于两腿之间,防止内收内旋); - 术后 6 小时后:可半卧位(床头抬高≤30°),避免侧卧(如需侧卧需夹软枕于两腿之间,保持患肢外展); - 禁忌动作:避免患肢内收(如双腿交叉)、内旋(如脚尖向内撇)、过度屈曲(如弯腰拾物,屈髋≤90°); 2. 病情监测: - 下肢血管:每日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温(DVT 时患肢肿胀、皮温升高),测量大腿周径(对比健侧,差值>2cm 提示 DVT); - 切口: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术后 24 小时内渗血<50ml 为正常),若渗液多及时更换; - 疼痛: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疼痛(>4 分及时用止痛药); 3. DVT 预防: - 药物:术后 12 小时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遵医嘱),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 - 物理:术后 24 小时穿戴弹力袜(膝下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每日 4-6 次,每次 30 分钟); 4. 功能锻炼: - 术后当天:指导踝泵运动(勾脚→伸脚,每组 10-15 次,每日 3-4 组); - 术后 1-3 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绷紧大腿肌肉→放松,每组 10 秒,每日 3-4 组)、直腿抬高(抬高≤30°,停留 5 秒,每组 10 次); - 术后 4-7 天:借助助行器(如步行架)下床行走(首次行走需医护人员协助,避免负重过度)。 |
并发症预防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假体脱位: - 体位管控:术后 1 个月内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坐矮凳(凳高>45cm)、弯腰拾物、穿袜子时弯腰(可使用长柄工具); - 活动限制:术后 3 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爬楼梯(如需爬楼需 “一步一挪”,健肢先上、患肢后上); 2. 深静脉血栓: - 早期活动:术后 24 小时内开始踝泵运动,术后 1-2 天协助下床站立(避免长期卧床); - 饮食: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 1500-2000ml),避免高脂、高糖饮食(防血液黏稠); 3. 切口感染: - 无菌操作:更换切口敷料时严格无菌,保持切口干燥(拆线前避免沾水); - 体温监测:术后每 4 小时测体温(>38.5℃提示感染),遵医嘱用抗生素(疗程 3-5 天); 4. 假体周围骨折:术后避免患肢受外力撞击(如摔倒、碰撞),避免提重物(术后 3 个月内提重<5kg)。 |
快速康复 |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活动进阶: - 术后 1-2 周:借助助行器行走(每日 3-4 次,每次 15-20 分钟),逐渐过渡到单拐行走; - 术后 2-4 周:弃拐行走(需医生评估假体稳定性),进行髋关节屈伸训练(屈髋≤90°,避免过度屈曲); - 术后 1-3 个月:恢复日常活动(如散步、穿衣),避免剧烈运动; 2. 营养支持: - 术后进食高蛋白(鸡蛋、鱼肉、瘦肉)、高钙(牛奶、豆制品)、高维生素(蔬菜、水果)饮食,促进假体骨整合(如每日喝 250ml 牛奶、吃 1 个鸡蛋); - 避免饮酒(防影响骨愈合)、吸烟(尼古丁致血管收缩,影响血供) 3. 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坚持功能锻炼,分享康复案例(如术后 3 个月恢复正常行走的患者),减轻焦虑情绪。 |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