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梗阻性胆管炎+髋关节置换考前快速一览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昨天 09:20
标题: 梗阻性胆管炎+髋关节置换考前快速一览
梗阻性胆管炎+髋关节置换考前快速一览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整理
十六、梗阻性胆管炎
项目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共性急症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Reynolds 五联征为典型表现)、术后胆瘘、胆道出血
急症处理
1.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   抗休克:立即建立双静脉通路,快速补液(生理盐水 1000-1500ml),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遵医嘱用多巴胺(5-10μg/kgmin)维持血压;   抗感染: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如亚胺培南 + 甲硝唑,覆盖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    解除梗阻:紧急行内镜下 Oddi 括约肌切开术(EST)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无法内镜干预者急诊行胆总管切开取石 + T 管引流术;
2. 术后胆瘘:立即禁食禁饮,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漏出胆汁),静脉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瘘口愈合);
3. 胆道出血:遵医嘱用止血药(氨甲环酸),若出血量>100ml/h,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止血。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 体温过高:与胆道感染、毒素吸收有关(AOSC 患者典型表现为高热,体温>39℃);
2. 体液不足:与 AOSC 致呕吐、禁食、手术引流、感染性休克有关;3. 疼痛:与手术创伤、胆道痉挛、T 管刺激有关;
3.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胆汁漏出(胆瘘)腐蚀皮肤、长期卧床有关;
5. 知识缺乏:与患者对 T 管护理、术后饮食要求不了解有关。
护理措施
1. 病情监测:   - 生命体征:AOSC 术后每 30 分钟测体温、血压、心率(警惕感染性休克,收缩压<90mmHg 提示风险);   - 黄疸观察:每日观察皮肤、巩膜黄染程度(黄疸减轻提示胆道通畅);   - 引流液:记录 T 管引流液颜色(正常为金黄色,血性提示出血,脓性提示感染)、量(术后 24 小时内<500ml,逐渐减少至 200-300ml/d);
2. T 管护理:   - 固定:用胶布将 T 管固定于腹壁(避免牵拉脱出),翻身时保护管道;   - 通畅:避免管道扭曲、受压,定期挤压(每日 2-3 次),若堵塞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压力<20cmH₂O);   - 清洁: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操作),观察管口周围皮肤(有无胆汁渗漏,渗漏处涂氧化锌软膏保护);
3. 疼痛护理:遵医嘱用氨酚待因或自控镇痛泵(PCA),避免按压右上腹(减轻胆道痉挛);
4. 皮肤护理:胆瘘患者及时清洁漏出胆汁,保持皮肤干燥,使用防压疮气垫床(每 2 小时翻身)。
并发症预防
1. AOSC 复发:术后指导患者低脂饮食(避免胆道梗阻诱因),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胆道有无结石残留);
2. 胆瘘:术后避免剧烈咳嗽(防腹压升高致 T 管脱出),观察 T 管周围有无渗液,若出现腹痛加重、发热(提示胆瘘致感染),立即报告医生;
3. 胆道出血:术后 24 小时内密切观察 T 管引流液(鲜红色提示出血),避免剧烈活动,遵医嘱用止血药;
4. 肺部感染:术后每 2 小时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雾化吸入(生理盐水 + 氨溴索,每日 3 次)。
快速康复
1. 早期活动:术后 6 小时在床上翻身,术后 1-2 天(病情稳定,无胆瘘 / 出血)床边站立,逐渐过渡到短距离行走(避免过度劳累);
2. 饮食过渡:术后 24 小时(胃肠功能恢复后)流质饮食(米汤、藕粉,低脂)术后 2-3 半流质(粥、蒸蛋)术后 1 软食(软饭、鱼肉,低脂),避免高脂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
3. T 管功能训练:术后 2 周开始夹闭 T 管(每日夹闭 2-3 小时,观察有无腹痛、黄疸),逐渐延长夹闭时间,为拔管做准备(通常术后 4-6 周拔管)。
健康教育内容
[size=11.0000pt]1. 患者指导   - T 管护理:学会更换引流袋(无菌操作),避免 T 管受压 / 脱出,出现引流液骤减 / 骤增、颜色异常(如血性、脓性)时立即就医;   - 饮食:长期坚持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50g,避免暴饮暴食(防胆道梗阻),可进食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   -
2. 复查:术后 4-6 周复查 T 管造影(评估胆道通畅情况),拔管后 1 个月、3 个月复查腹部超声;出现高热、腹痛、黄疸(AOSC 复发征象)时立即就诊。
3. 家属指导   - 协助观察:提醒患者观察皮肤黄疸变化、T 管引流情况,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感染性休克征象),立即拨打 120;   - 生活协助:术后早期协助患者翻身、下床活动(防跌倒),为患者准备低脂饮食(如清蒸鱼、小米粥),避免提供高脂食物(如动物内脏、奶油)。
十七、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护理
项目
核心内容(依据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共性急症
术后假体脱位(术后 1 个月内高发)、深静脉血栓(DVT,术后 24-72 小时高发)、术后切口感染、假体周围骨折
急症处理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假体脱位:   - 立即制动:让患者保持仰卧位,避免活动患肢(防脱位加重);   - 复位:由骨科医生在麻醉下手法复位,复位后用皮肤牵引固定患肢(维持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 3-5kg);
2. 深静脉血栓(DVT):   - 抗凝:遵医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4000IU / 次,每日 1 次,疗程 10-14 天);   - 溶栓:若出现下肢肿胀明显、疼痛(DVT 典型表现),且无溶栓禁忌证,静脉滴注尿激酶(100 U/d,疗程 3-5 天);   - 物理干预:穿戴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促进静脉回流;
3. 术后感染:   - 浅部感染:拆除感染处缝线,清创换药(用生理盐水 + 碘伏冲洗),遵医嘱用头孢类抗生素;   - 深部感染:取出假体,放置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疗程 6-8 周),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假体翻修术;
4. 假体周围骨折:立即卧床制动,避免负重,根据骨折类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假体翻修术。
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躯体活动障碍:与假体固定、疼痛、担心脱位有关;
2. 疼痛:与手术创伤、假体刺激、DVT 致下肢胀痛有关;
3. 有深静脉血栓的危险:与术后卧床、下肢静脉回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4. 有假体脱位的危险:与术后体位不当(如内收内旋)、早期负重不当有关;
5. 焦虑:与担心术后康复效果、假体使用寿命有关。
护理措施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体位护理(核心重点):   - 术后 6 小时内:去枕仰卧位,患肢外展 30° 中立位(垫软枕于两腿之间,防止内收内旋);   - 术后 6 小时后:可半卧位(床头抬高≤30°),避免侧卧(如需侧卧需夹软枕于两腿之间,保持患肢外展);   - 禁忌动作:避免患肢内收(如双腿交叉)、内旋(如脚尖向内撇)、过度屈曲(如弯腰拾物,屈髋≤90°);
2. 病情监测:   - 下肢血管:每日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温(DVT 时患肢肿胀、皮温升高),测量大腿周径(对比健侧,差值>2cm 提示 DVT);   - 切口: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术后 24 小时内渗血<50ml 为正常),若渗液多及时更换;   - 疼痛: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疼痛(>4 分及时用止痛药);
3. DVT 预防:   - 药物:术后 12 小时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遵医嘱),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   - 物理:术后 24 小时穿戴弹力袜(膝下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每日 4-6 次,每次 30 分钟);
4. 功能锻炼:   - 术后当天:指导踝泵运动(勾脚伸脚,每组 10-15 次,每日 3-4 组);   - 术后 1-3 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绷紧大腿肌肉放松,每组 10 秒,每日 3-4 组)、直腿抬高(抬高≤30°,停留 5 秒,每组 10 次);   - 术后 4-7 天:借助助行器(如步行架)下床行走(首次行走需医护人员协助,避免负重过度)。
并发症预防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假体脱位:   - 体位管控:术后 1 个月内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坐矮凳(凳高>45cm)、弯腰拾物、穿袜子时弯腰(可使用长柄工具);   - 活动限制:术后 3 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爬楼梯(如需爬楼需 一步一挪,健肢先上、患肢后上);
2. 深静脉血栓:   - 早期活动:术后 24 小时内开始踝泵运动,术后 1-2 天协助下床站立(避免长期卧床);   - 饮食: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 1500-2000ml),避免高脂、高糖饮食(防血液黏稠);
3. 切口感染:   - 无菌操作:更换切口敷料时严格无菌,保持切口干燥(拆线前避免沾水);   - 体温监测:术后每 4 小时测体温(>38.5℃提示感染),遵医嘱用抗生素(疗程 3-5 天);
4. 假体周围骨折:术后避免患肢受外力撞击(如摔倒、碰撞),避免提重物(术后 3 个月内提重<5kg)。
快速康复
[size=11.0000pt]1. [size=11.0000pt]活动进阶:   - 术后 1-2 周:借助助行器行走(每日 3-4 次,每次 15-20 分钟),逐渐过渡到单拐行走;   - 术后 2-4 周:弃拐行走(需医生评估假体稳定性),进行髋关节屈伸训练(屈髋≤90°,避免过度屈曲);   - 术后 1-3 个月:恢复日常活动(如散步、穿衣),避免剧烈运动;
2. 营养支持:   - 术后进食高蛋白(鸡蛋、鱼肉、瘦肉)、高钙(牛奶、豆制品)、高维生素(蔬菜、水果)饮食,促进假体骨整合(如每日喝 250ml 牛奶、吃 1 个鸡蛋);   - 避免饮酒(防影响骨愈合)、吸烟(尼古丁致血管收缩,影响血供)
3. 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坚持功能锻炼,分享康复案例(如术后 3 个月恢复正常行走的患者),减轻焦虑情绪。
健康教育内容
1.患者指导   - 体位与活动:术后 3 个月内严格遵守 三不原则”—— 不内收、不内旋、不弯腰屈髋>90°;坐凳选择高凳(>45cm),睡觉时夹软枕于两腿之间(防翻身时内收);   - 康复锻炼:坚持每日功能锻炼(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行走训练),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
2.复查: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复查 X 线(评估假体位置、骨愈合情况);出现患肢疼痛加重、肿胀、活动受限(假体脱位或 DVT 征象)时立即就医;   - 假体维护:人工髋关节使用寿命约 10-15 年,避免长期负重、剧烈运动(延长假体寿命)。
3.家属指导   - 体位协助:协助患者翻身(术后 1 个月内翻身需保持患肢外展),为患者准备高凳、长柄鞋拔(避免弯腰);   - 安全防护:在家中安装扶手(如卫生间、床边),清理地面杂物(防患者跌倒);协助患者上下床(先健肢下床,再患肢下床);   -
4.观察与记录:观察患者患肢肿胀、切口愈合情况,记录患者每日行走时间(逐渐增加),若出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
特别提示:高级职称面试高分技巧
1.教材锚定:回答梗阻性胆管炎时,引用第七版《外科护理学》“AOSC 需紧急解除梗阻,首选内镜或介入治疗;回答髋关节置换时,提及 术后患肢外展 30° 中立位是预防假体脱位的关键,体现理论严谨性。
2.细节加分:补充关键数字(如 T 管冲洗压力<20cmH₂O、髋关节术后屈髋≤90°、低分子肝素疗程 10-14 天),区别于普通回答;强调特殊操作(如 T 管低压冲洗、髋关节 三不原则),突出临床实操能力。
3.逻辑分层:按 急症处理护理问题措施(分重点模块,如 T 管护理、体位护理)预防康复健康教育顺序,用 首先控制感染,其次解除梗阻”“体位护理是核心,DVT 预防是重点等表述,结构清晰。
4.健康教育双维:分患者(如 T 管自我护理、髋关节功能锻炼)和家属(如协助体位、安全防护),给出可操作建议(如 用长柄工具穿袜子”“安装卫生间扶手),体现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思维,符合高级职称评分标准。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