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案例高分答题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昨天 11:32
标题: 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案例高分答题方法
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案例高分答题方法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整理
案例介绍:某女士,25岁,G,P。,妊娠32周。近3d自感乏力,食欲差,曾在当地治疗,昨日病情加重,伴呕吐,巩膜发黄,神志欠清而转人院。查体
88次/min,BP130/80mmHg,胎心152次/min;实验室检查:AST 386U/L,ALT 297U/L,胆红素174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35%,尿蛋白(++)。问题: (1)明确该孕妇临床诊断的最佳辅助检查方法是什么?
(2)护士如何对该孕妇进行分娩期护理和健康保健指导?
(3)若该产妇剖官产术后发生阴道流血,失血量超过1000ml,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4)新生儿应接受的免疫接种内容及方法是什么?
一、问题(1):明确该孕妇临床诊断的最佳辅助检查方法是什么?(答题逻辑:检查方法 + 案例依据 + 护理学机理)高分答题框架1. 最佳辅助检查: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抗原 / 抗体)+ 肝功能动态复查
2. 案例依据(紧扣内科 “案例条件绑定”):
案例中已呈现 “重型肝炎” 的肝功能特征(胆红素 174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 < 35%),但缺乏 “病因诊断” 关键信息 —— 仅靠肝功能指标无法区分是病毒性肝炎(占妊娠合并重型肝炎 80% 以上)还是药物性、自身免疫性肝炎,需病毒学检测锁定病原体;
3. 第七版护理学依据(契合内科 “机理加分”):
重型肝炎诊断需 “病因确诊 + 肝功能评估” 双维度:
病毒学检测可明确是否为乙肝(HBsAg 阳性)、戊肝(IgM 阳性)等,是后续治疗(如母婴阻断)的前提;
肝功能复查(每 6-8 小时 1 次)可动态监测 AST、ALT、胆红素变化,判断肝损伤是否进展(如胆红素持续升高提示病情恶化),符合内科 “动态评估病情” 的答题要求。
三、问题(2):护士如何对该孕妇进行分娩期护理和健康保健指导?(答题逻辑:护理分阶段 + 实操细节,健康指导分场景 + 可操作)高分答题框架(一)分娩期护理(分阶段,“防出血、保肝功能” 核心)1. 术前护理(重点:遵医嘱凝血功能维护 + 母儿安全)
凝血干预:遵医嘱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00-300ml / 次)、凝血酶原复合物(10-20U/kg),每 4 小时监测凝血酶原活动度(目标提升至≥40%,
第七版护理学要求 “重型肝炎产妇需补充凝血因子,降低分娩出血风险”);
母儿监测:每 30 分钟测量 BP、P、R,观察神志状态(防肝性脑病加重,案例中已神志欠清);每 1 小时听胎心(胎心 152 次 /min 为正常,若>160 次 /min 或<110 次 /min 提示胎儿缺氧,符合护理学 “妊娠晚期胎心监测频率”);
急救准备:备好吸引器、气管插管、氨甲环酸(止血药物),若出现昏迷立即建立人工气道(应对病情突发进展)。
2.中护理(重点:生命支持 + 出血控制)
体位与氧疗:取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压迫,第七版护理学 “妊娠晚期常用体位”),持续鼻导管吸氧(3-5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95%(避免缺氧加重肝损伤);
出血监测:使用专用计量垫,每 15 分钟记录出血量(案例凝血功能差,需警惕大出血),若出血>100ml/h,立即遵医嘱静脉滴注缩宫素(20U,护理学 “产后出血一线用药”)。
3.术后护理(重点:并发症防控)
出血观察:术后 2 小时内每 30 分钟按压宫底(力度以扪及子宫轮廓为宜,避免过度用力损伤子宫),观察阴道流血量及颜色(鲜红色提示活动性出血);
肝功能保护:每日复查 AST、ALT、胆红素,遵医嘱静脉滴注甘草酸二铵(150mg / 次,每日 1 次,观察药物有无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
(二)健康保健指导(分 “孕期 - 产后 - 长期”,贴合案例病情,避免空泛)1.孕期指导(当前重点)
饮食:予低脂、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如小米粥、蒸蛋羹、煮菠菜),每日热量摄入≥2500kcal,避免高蛋白饮食(防肝性脑病,第七版护理学 “重型肝炎饮食禁忌”);
活动:绝对卧床休息(减轻肝脏负担),床头抬高 30°(缓解腹胀、利于呼吸),翻身时需家属协助(防跌倒,案例中孕妇乏力、神志欠清)。
2.产后指导
避孕:告知产后 2 年内避免再次妊娠(第七版护理学 “重型肝炎产妇肝脏恢复期需避免妊娠负荷”),推荐避孕套避孕(避免宫内节育器增加出血风险);
哺乳:若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新生儿接受免疫阻断后可母乳喂养;若为戊型肝炎或肝功能未恢复(AST>100U/L),需人工喂养(防病毒通过乳汁传播)。
3.长期指导
复查:产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复查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如乙肝 DNA 定量),若病毒复制活跃(乙肝 DNA>10⁵copies/ml),遵医嘱口服替诺福韦酯(300mg / 次,每日 1 次,护理学 “病毒性肝炎长期管理药物”);
症状识别:教会家属识别肝损伤加重信号(如黄疸加深、牙龈出血、神志模糊),出现后立即就医。
四、问题(3):若该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阴道流血,失血量超过 1000ml,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高分答题框架1. 最可能原因:凝血功能障碍(重型肝炎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
2. 案例依据(紧扣内科 “数据支撑”):
术前实验室检查 “凝血酶原活动度 < 35%”(远低于正常标准>70%),提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严重下降,为术后出血埋下隐患;
3. 机理(契合内科 “机理加分”):
重型肝炎时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衰竭→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合成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子宫创面血管无法正常收缩止血→产后大出血(失血量>1000ml),此机理完全对应案例中 “凝血功能异常” 的前置条件,无主观臆断。
五、问题(4):新生儿应接受的免疫接种内容及方法是什么?高分答题框架1. 核心接种内容(假设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案例最常见类型):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2. 具体接种方法(第七版护理学规范,细节落地):
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越早越好),于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剂量 100IU;若产妇乙肝病毒 DNA>10⁶copies/ml,剂量增至 200IU(护理学 “乙肝母婴阻断剂量标准”);
乙型肝炎疫苗:采用 “0-1-6” 程序,出生后 24 小时内(与 HBIG 不同部位注射,避免药物相互作用)、1 月龄、6 月龄各注射 1 剂,每剂剂量 10μg(重组酵母疫苗),注射部位为大腿前外侧肌肉(避免臀部注射,护理学 “新生儿疫苗注射部位要求”)。
1. 案例适配目的(紧扣内科 “案例关联”):
针对案例中产妇 “重型肝炎”(极可能为病毒性),联合免疫可将乙肝母婴传播率降至 1% 以下(单纯疫苗传播率约 10%-20%);若为戊型肝炎(无特异性疫苗),需额外注射维生素 K₁(1mg 肌肉注射,出生后 6 小时内,护理学 “新生儿出血症预防”),因案例产妇凝血功能差,新生儿易合并凝血异常。
六、高分核心总结(贯穿内科答题技巧)1. 案例绑定:所有回答均提取 “凝血酶原活动度 < 35%”“胆红素 174mmol/L” 等案例数据,不提及无依据的检查(如自身免疫抗体检测);
2. 细节落地:护理措施含具体剂量(新鲜冰冻血浆 200-300ml)、时间(每 30 分钟监测)、部位(大腿前外侧注射),避免 “加强护理”“注意观察” 等空泛表述;
3. 逻辑闭环:每个问题均遵循 “案例依据→护理学机理→结论”,如出血原因从 “凝血指标异常” 到 “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再到 “创面出血”,体现完整临床思维。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