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近五年产科疾病领域护理新进展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3 天前
标题: 近五年产科疾病领域护理新进展


近五年产科疾病领域护理新进展
一、妊娠合并症护理
1. 《妊娠与炎症性肠病管理指南(2025 版)》
用药指导与监测:该指南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主导的全球共识联盟发布,明确建议炎症性肠病(IBD)女性患者在整个孕期及哺乳期持续使用生物制剂和低风险药物,如 5 -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例如,告知患者生物制剂在孕期特别是器官形成的关键期(第一孕期)胎盘转移有限,胎儿暴露风险极低,消除患者对用药影响胎儿的顾虑。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如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是否改善,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 C 反应蛋白、血沉等,评估药物疗效。
营养支持与生活指导IBD 患者孕期营养需求特殊,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营养计划。指导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肠道负担。对于有腹泻症状的患者,鼓励其多饮水,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同时,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活动,如散步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此外,提醒患者按照高危妊娠进行管理,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1. 《妊娠期糖尿病诊治指南(2024 版)》
血糖监测与控制:指南强调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血糖监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告知患者血糖监测的时间、方法及正常范围。对于采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制定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同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如孕妇操、散步等,运动时间和强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定期复查患者血糖水平,若血糖控制不佳,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如启动胰岛素治疗。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胰岛素的注射方法、部位、时间及注意事项,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发生,如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一旦发生低血糖,立即指导患者进食含糖食物或饮料,并及时报告医生。
母婴健康监测:加强对 GDM 患者母婴健康的监测。密切观察孕妇有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定期测量血压、体重,检查宫高、腹围,监测胎心胎动等。对于胎儿,通过超声检查等手段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监测胎儿是否存在巨大儿、胎儿窘迫等情况。在分娩期,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紧张情绪,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根据胎儿情况和产妇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产后继续监测产妇血糖变化,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对于需要母乳喂养的产妇,鼓励其按需哺乳,告知母乳喂养对降低产妇血糖及促进婴儿健康的益处。同时,对新生儿进行低血糖筛查,密切观察新生儿有无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
二、分娩期并发症护理
1.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年)》
早期识别与病情观察: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凶险,早期识别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熟悉 DIC 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高危因素,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产后出血、妊娠急性脂肪肝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加强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观察产妇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阴道流血不凝等,以及有无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等。同时,关注产妇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等,及时发现异常并报告医生。定期协助医生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PTAPTTFIBD - 二聚体等),动态监测检查结果变化,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治疗配合与护理措施:一旦确诊为 DIC,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抗凝治疗方面,严格按照医嘱准确给予抗凝药物,如肝素等,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有无出血加重等情况。同时,做好出血的护理,对于出血部位及时进行压迫止血等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破损。在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等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等,确保输血安全。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洁,为产妇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1. 《妊娠期和围产期脓毒血症的识别与管理指南(2025 年)》
高危因素评估与预防:该指南指出妊娠期及围产期脓毒症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在产妇入院时,要全面评估产妇的高危因素,产妇方面包括肥胖、妊娠期糖尿病、缺铁性贫血、年龄>35 岁、免疫功能受损或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少数民族妇女、肾脏 / 心脏 / 肝脏疾病、盆腔感染病史、接触过侵袭性 A β- 溶血性链球菌、静脉用药等;产科方面包括胎膜早破、剖宫产、软产道损伤、胎盘残留、羊水穿刺和其他侵入性手术、多胎妊娠、宫颈环扎术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加强预防措施,如指导产妇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对于胎膜早破的产妇,及时抬高臀部,减少羊水流出,预防上行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在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如剖宫产、羊水穿刺等,确保操作规范,减少感染机会。
病情监测与治疗护理:在妊娠、分娩和产后期间,密切观察产妇有无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腹痛、恶露异味等,一旦发现产妇出现疑似感染且临床状况迅速恶化,应考虑诊断为脓毒症,立即报告医生。对疑似脓毒症的妇女,使用改良的产科预警系统进行监测,协助医生进行多学科会诊,尽早确认感染源并积极控制感染。在治疗过程中,按照指南要求,对脓毒症孕产妇进行集束化护理,确保在 1 小时内给予静脉注射广谱抗菌素。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如体温是否下降、感染症状是否缓解等。对于危重孕产妇,根据医生建议,在对孕妇或胎儿或两者都有利的情况下,尽快协助进行分娩,并做好分娩期的护理,如进行连续电子胎儿监护,由高级别麻醉师根据麻醉类型以及侵入性监测的需要进行个体风险评估等。对分娩期或出生前后 24 小时内接受脓毒症治疗的产妇所生婴儿,及时评估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因素和临床指标,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和监测。
三、产后疾病护理
1. 《中国子宫内膜增生临床诊疗路径(2024 年版)》
诊断协助与患者教育:对于产后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等疑似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向患者详细介绍相关检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妇科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等,帮助患者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告知患者宫腔镜检查前需禁食禁水一定时间等。在检查过程中,陪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子宫内膜增生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危害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使其积极配合诊断和治疗。
治疗护理与随访指导:根据诊疗路径,若患者确诊为子宫内膜增生,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协助患者进行治疗。对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如使用孕激素等药物,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等,指导患者正确服药,按时按量服用,避免漏服或自行停药。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如异常子宫出血症状是否改善等。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包括皮肤准备、肠道准备等,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如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阴道出血等情况,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阴道出血情况等,做好伤口护理,预防感染。指导患者定期随访,告知患者随访的时间、项目及重要性,以便及时了解疾病的转归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1. 《产后出血预防及处理指南(2024 年更新版)》
预防措施实施: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预防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在产前、产时和产后全面落实预防措施。产前对产妇进行全面评估,识别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多胎妊娠、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乏力、产妇贫血等,对于高危产妇,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如建立静脉通路、备血等。在产时,协助医生正确处理产程,密切观察宫缩情况,指导产妇正确用力,避免产程过长或过快。胎儿娩出后,及时给予宫缩剂,如缩宫素等,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同时,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可采用容积法、称重法或面积法等,及时发现出血异常情况。
出血处理与护理:一旦发生产后出血,护理人员要迅速配合医生进行处理。首先,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如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效果不佳时,协助医生进行宫腔填塞、结扎血管等手术止血方法。在止血过程中,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变化,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遵医嘱输血、输液等。同时,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在紧急救治的同时,向产妇及家属解释出血原因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鼓励产妇积极配合治疗。出血停止后,加强对产妇的护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恶露量及性质等,预防感染,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对产后出血的产妇进行随访,了解其身体恢复情况,给予相应的康复指导。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