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今年国内外神经系统疾病护理领域新进展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4 天前
标题: 今年国内外神经系统疾病护理领域新进展


今年国内外神经系统疾病护理领域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护理​
  • 《2024 年美国心脏协会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科学声明》​

  • 诊断辅助:脑静脉血栓形成(CVT)在卒中病例中占比较小,但对特定人群威胁较大。新声明更新了如肥胖、COVID - 19、疫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易感条件。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评估时,需更全面地收集此类相关病史信息,协助医生判断发病风险。在影像检查方面,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梯度回波或感度加权成像序列成为诊断皮质静脉血栓的推荐技术。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检查前的准备与解释工作,告知患者检查流程及注意事项,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及时获取准确诊断结果。​

  • 治疗配合与监测:声明对 CVT 的治疗给出了详细建议。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血尿、黑便等,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根据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同时,关注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变化,以及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情况等,及时发现病情进展或恶化迹象并报告医生。若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表现,如头痛加剧、喷射性呕吐等,要配合医生进行降颅压治疗,如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并观察用药效果。​

  • 《2024 年欧洲卒中组织脑小血管病诊疗指南(关于腔隙性卒中部分)》​

  • 病情观察与判断:腔隙性卒中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占比较高。指南指出,在症状发作 6 小时内,单独的腔隙性临床综合征或 NIHSS 评分对于检测皮质下小梗死既不敏感也不特异,而腔隙性综合征(如纯运动性卒中、纯感觉性卒中、感觉 - 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性偏瘫和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与 NIHSS 评分小于 7 分的卒中严重程度相结合,可高特异性地预测急性皮质下小梗死。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准确评估患者的症状表现,识别腔隙性综合征特点,动态监测 NIHSS 评分变化,为医生诊断提供准确信息。若患者出现更高级皮质功能障碍,如忽视、失语症、视觉丧失等症状,应警惕可能是皮质或皮质下大梗死,及时汇报并配合进一步检查。​

  • 康复护理:腔隙性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根据指南,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介入康复训练,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初期可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良肢位摆放,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随着病情好转,逐步开展肢体主动运动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由于腔隙性卒中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提高康复依从性。此外,饮食护理也不容忽视,指导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卒中复发风险。​

二、神经退行性疾病护理​
  •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分期的修订标准(2024 年)》与《阿尔茨海默病体液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指南(2024 版)》​

  • 早期筛查与诊断协助:2024 年 NIA - AA 更新的 AD 诊断标准引入核心 1 类和核心 2 类 AD 生物标志物概念,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 AD 及评估疾病阶段。中国指南推荐 CSF 检查为拟诊 AD 的常规检查,多种 CSF 标志物联合用于 AD 诊断性能更优。护理人员在 AD 早期筛查工作中,要协助医生收集患者认知功能相关信息,如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工具定期评估患者认知水平。对于疑似 AD 患者,做好 CSF 检查的术前准备,包括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检查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缓解其紧张情绪,术后密切观察有无头痛、低颅压等并发症。同时,关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如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及时发现早期功能减退迹象,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疾病管理与照护指导:随着 AD 诊断准确性提高,护理工作在疾病管理方面也有新要求。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疾病分期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对于早期患者,鼓励其参与社交活动、进行认知训练(如拼图、阅读、记忆游戏等),延缓认知功能衰退;中期患者逐渐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护理人员要协助其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同时注意安全防护,如在房间内设置防滑设施、去除障碍物,防止患者跌倒、走失等意外发生;晚期患者完全依赖他人照护,护理重点在于基础护理,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做好口腔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此外,为患者家属提供照护培训和心理支持也十分重要,指导家属正确喂食、协助患者服药、观察病情变化等,缓解家属照护压力,提高家庭照护质量。​

  • 《基于社区的阿尔茨海默病三级综合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2025 版)》​

  • 社区筛查与宣传:该共识强调基于三级预防理念在社区开展 AD 综合防治。护理人员在社区工作中,承担着 AD 筛查的重要任务。利用数字化筛查工具等对社区中老年人群进行大规模认知功能筛查,提高 AD 早期发现率。同时,积极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社区义诊等形式,向居民普及 AD 的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早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障碍、时间和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及预防方法(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参加社交活动、进行认知训练等),提高居民对 AD 的认知水平和防范意识。​

  • 社区康复与随访:对于社区内已确诊的 AD 患者,护理人员要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家庭照护情况。指导患者在社区康复机构或家中进行康复训练,如运动康复(散步、太极拳等)、作业康复(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等)、认知康复等,并根据患者康复进展调整训练方案。协调社区资源,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支持,如组织志愿者上门协助照护、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等,减轻家庭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三、癫痫护理​
  • 《抗癫痫发作药物联合使用中国专家共识》​

  • 药物治疗护理:共识指出对于癫痫患者,在第一种抗癫痫发作药物(ASM)治疗失败后,即可考虑合理的多药联合治疗。护理人员在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准确给药,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每种药物的名称、剂量、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如丙戊酸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体重增加,卡马西平可能引起皮疹等,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定期协助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监测药物对身体的影响,及时发现异常并报告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 发作护理与安全管理:癫痫发作具有突发性,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发作时的护理工作。当患者发作时,迅速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和误吸;在患者上下臼齿之间放置牙垫或纱布,防止舌咬伤;不可强行按压患者肢体,以免造成骨折或脱臼。发作停止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对于频繁发作或发作无规律的患者,建议其避免单独外出、高空作业、驾驶等危险活动,在家庭和生活环境中做好防护措施,如在床边安装防护栏、地面铺设防滑垫等,减少发作时意外伤害的发生。​

  • 《2024 年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治疗指南》(与癫痫共病情况)​

  • 共病评估与观察:不宁腿综合征(RLS)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D)在部分癫痫患者中可能共病存在,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进而可能影响癫痫控制。护理人员在评估癫痫患者时,要关注患者是否存在 RLS 和 PLMD 相关症状,如患者有无移动双腿的冲动、睡眠期间是否有重复的腿部运动、睡眠质量如何等。对于疑似共病患者,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和诊断。在患者睡眠期间,加强巡视观察,记录患者腿部运动情况及睡眠中断次数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 共病治疗护理配合:根据指南,对于 RLS 和 PLMD 患者,补铁、解决加重因素(如避免酒精、咖啡因、某些药物,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是重要的治疗措施。若癫痫患者同时合并 RLS 和 PLMD,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协助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指导患者减少咖啡因摄入,避免睡前饮酒等。对于需要补铁的患者,告知患者药物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与维生素 C 同服可促进铁吸收,避免与牛奶、茶等同时服用影响吸收等。同时,关注患者共病治疗过程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抗癫痫药物与治疗 RLS 和 PLMD 药物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在患者接受治疗后,观察共病症状改善情况及对癫痫控制的影响,如睡眠质量改善后癫痫发作频率是否降低等,及时反馈给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四、神经肌肉疾病护理​
  • 《中国吉兰 - 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2024 版)》​

  • 早期识别与紧急处理:吉兰 - 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起病急。护理人员要熟悉 GBS 的临床表现,对于急性起病、有经典型或变异型临床表现(如肢体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感觉障碍、脑神经受累等)的患者,应高度怀疑 GBS 可能,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进行腰椎穿刺、神经电生理等辅助检查以支持诊断。在疾病早期,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变化,监测血气分析指标,评估患者呼吸功能,对于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困难的患者,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确保患者呼吸通畅,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

  • 综合护理与康复促进:免疫治疗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浆交换是 GBS 的首选治疗方案,护理人员要做好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观察患者有无发热、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血浆交换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防止低血压、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同时,加强患者的综合护理,做好吞咽功能管理,对于吞咽困难患者,给予鼻饲营养支持,防止误吸和营养不良;进行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等。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协助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从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减少残疾发生。​

  • 《2025 年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肝豆状核变性的孤儿 / 抗铜药物和其他非药物管理》​

  • 药物治疗护理: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药物治疗是关键。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正确服用抗铜药物,如青霉胺、曲恩汀等,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剂量、服用时间及不良反应。青霉胺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蛋白尿等,用药前需进行皮试,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提醒患者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贝类、坚果、巧克力等,减少铜的摄入。​

  • 病情监测与生活指导: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无震颤、肌强直、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以及肝功能损害表现(如黄疸、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对于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加强安全防护,防止意外发生。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定期带患者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护理​
  •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 版)》​

  • 疼痛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方法,采用量表(如神经病理性疼痛问卷 NPQ、简式 McGill 疼痛问卷 SF - MPQ 等)为主,辅以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心理评估等全面评估患者疼痛情况。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如刺痛、灼痛、电击样痛等)、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疼痛对患者睡眠、情绪、日常生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定期进行疼痛评估,动态观察疼痛变化,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 疼痛管理:指南强调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全程管理。在药物治疗方面,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准确给予患者一线药物(抗惊厥药和抗抑郁药)、二线药物(阿片类药物)等,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抗惊厥药可能引起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抗抑郁药可能导致口干、便秘、心慌等,及时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同时,配合医生开展微创介入治疗、神经调控治疗(如脊髓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等)和外科手术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此外,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神经病理性疼痛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采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辅助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治疗难治性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专家共识(2025 年版)》​

  • 患者筛选与术前准备: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部分患者为难治性。CAR - T 细胞治疗为此类患者带来新希望。护理人员在患者筛选阶段,协助医生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及心理状态,确保患者符合治疗指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向其详细介绍 CAR - T 细胞治疗的原理、过程、预期效果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和恐惧情绪,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等,为治疗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保证患者术前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 治疗过程监测与护理: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并具有初步疗效和安全性的 CAR - T 细胞治疗产品多靶向 CD19 和(或)BCMA 等 B 细胞靶点,主要适用于 B 细胞介导或深度参与的难治性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淋巴细胞清除期,观察患者有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回输 CAR - T 细胞后 2 周内,重点监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回输后 3 个月内及长期监测随访阶段,定期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生活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同时,强调多学科协作,与医生、检验人员、康复治疗师等密切配合,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