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外科重病人案例报告中的评估要点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5 天前
标题:
外科重病人案例报告中的评估要点
外科重病人案例报告中的评估要点
护理之声 李冰
外科重病人因手术创伤、基础疾病复杂、术后并发症风险高等特点,其护理评估需在通用重病人评估框架基础上,强化外科专科特色内容,为术后康复与并发症防控提供精准依据。
一、围手术期特异性生理评估
术前风险分层评估
采用 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评估手术耐受度:Ⅰ 级(健康)至 Ⅴ 级(濒死状态),重点记录患者心、肺、肝肾功能储备情况。例如,ASA Ⅳ 级患者(如严重心衰合并肝衰竭)需术前评估能否耐受麻醉诱导,记录血气分析中乳酸值(>2mmol/L 提示组织灌注不足)、凝血功能(INR>1.5 需术前纠正)等关键指标。
手术创伤风险评估:根据手术类型(如腹腔镜 vs 开腹手术)、预计出血量(>500ml 需备血)、手术时长(>3 小时需预防深静脉血栓),预判术后应激反应强度,为术中监护与术后护理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术后即刻复苏评估
麻醉复苏期监测:记录气管拔管时间(如术后 2 小时未拔管提示呼吸功能恢复延迟)、躁动评分(Riker 镇静躁动量表,>4 分需干预)、疼痛程度(NRS 评分,术后 2 小时内>4 分需追加镇痛)。
手术部位评估:
切口情况:记录敷料渗血量(如 “术后 1 小时敷料渗透面积 3cm×4cm”)、皮下血肿范围、皮肤张力(如腹部手术切口周围皮肤紧张提示可能存在腹腔内出血)。
引流管监测:准确记录各引流管(如腹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引流量(每小时>100ml 需警惕活动性出血)、颜色(如鲜红色提示新鲜出血,墨绿色提示胆瘘)、性状(脓性液提示感染),并标注引流管位置(如 “脾窝引流管”“盆腔引流管”)。
术后并发症预警评估
感染指标动态监测:术后每 24 小时复查白细胞计数(WBC>12×10⁹/L 提示感染可能)、降钙素原(PCT>0.5ng/ml 需排查感染源),结合体温曲线(如术后 3 天仍持续高热>38.5℃)判断是否存在手术部位感染或脓毒症。
脏器功能障碍早期识别:
心血管:监测心肌酶谱(如术后 CK-MB 升高提示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类型(如房颤伴快速心室率需控制心室率以防心衰)。
呼吸:记录自主呼吸潮气量(<5ml/kg 提示呼吸肌疲劳)、胸片提示(如 “双肺弥漫性渗出影” 需警惕 ARDS)。
胃肠:术后 48 小时未排气者,评估肠鸣音(<2 次 / 分钟提示肠麻痹)、腹内压(膀胱测压>12mmHg 为腹内高压),预防肠坏死。
二、外科专科风险评估工具应用
术后疼痛精细化评估
采用 “静息痛 + 活动痛” 双维度评估:静息状态 NRS 评分(卧床时)与活动痛评分(如翻身、咳嗽时),分别对应基础镇痛与爆发痛处理方案。例如,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静息痛 NRS 2 分,但翻身时 NRS 6 分,需调整镇痛泵参数并指导患者翻身技巧。
特殊人群评估:对老年痴呆或镇静患者,采用行为疼痛评估量表(BPS),通过面部表情、肢体活动、呼吸机同步性等 6 项行为指标判断疼痛,避免漏诊。
术后谵妄早期识别
采用 CAM-ICU 量表(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每日评估 2 次,阳性提示谵妄(如 “术后第 3 天 CAM-ICU 阳性,表现为意识波动、注意力不集中、胡言乱语”),需记录诱发因素(如疼痛未控制、睡眠剥夺)并及时干预。
营养与代谢评估
术后早期营养风险:采用 NRS 2002 评分(≥3 分需启动肠内营养),结合术前营养状态(如白蛋白<30g/L 提示重度营养不良),制定术后营养支持路径(如 “术后 6 小时开始肠内营养,初始速度 20ml/h”)。
代谢紊乱监测:记录术后血糖波动(如 “术后 12 小时内血糖波动范围 8.3-13.9mmol/L”,需胰岛素泵持续调控)、电解质变化(如低钾血症可能导致肠麻痹),为营养制剂调整提供依据。
三、外科康复进程评估
功能恢复阶梯评估
早期活动能力:采用每日活动度评分(如 “术后第 1 天床上坐起 5 分钟,第 2 天床边站立 30 秒”),记录活动时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较静息时增加>20 次 / 分钟需暂停)。
吻合口愈合评估:胃肠道手术患者需评估进食耐受度,如 “术后第 4 天试饮温水 50ml,无腹胀、呕吐,次日过渡至流质饮食”,结合腹部体征(如肠鸣音恢复时间)判断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手术相关风险再评估
深静脉血栓: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每日采用 Wells 评分量表,结合 D - 二聚体动态变化(如术后 72 小时 D - 二聚体较术前升高 3 倍),调整抗凝方案(如低分子肝素剂量)。
压疮风险:针对术中长时间受压(如俯卧位手术>4 小时)的患者,术后 24 小时内重点评估骨隆突部位皮肤(如前额、髂嵴),采用 Braden 量表加分项(手术时长每增加 1 小时加 1 分),强化预防措施(如局部使用减压贴)。
四、评估记录的外科专科要求
采用 “时间节点 + 事件驱动” 双轨记录法:如 “术后 6 小时(T6):BP 105/65mmHg,较 T5 下降 10mmHg;腹腔引流管引流量 80ml(鲜红色);NRS 评分 3 分”,清晰反映术后病情动态变化。
手术术语使用规范:避免模糊描述(如 “伤口渗血”),需精确标注(如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剑突下切口渗血”),引流管记录需包含 “名称 + 位置 + 引流量 / 时间” 三要素。
康复评估需体现外科目标:如关节置换术后需记录 “髋关节屈曲角度(术后 1 周达 90°)”“负重能力(部分负重 50%)”,吻合口瘘高风险患者需记录 “经口进食量与排便量的对应关系”。
通过上述外科特异性评估,可实现从手术风险预判到术后康复的全周期精准护理,为案例报告中 “干预措施针对性”“效果评价专业性” 提供扎实依据,体现外科护理的专科深度。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zghl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