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小伊 发表于 2015-10-20 17:36:22

探索加强儿科护理程序中护理评估的训练和意义

 儿科护理程序中的护理评估有其独特性,但受传统护理观念影响,儿科护理教学不重视护理资料采集的训练。儿科护理学新版教材也忽视对护理评估的具体描述。为此,笔者在儿科护理程序教学中,根据护理评估的特点和作用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   护理评估是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发现与确认护理对象健康问题的动态过程。护理评估包括3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部分,即收集主观和客观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并列出正确护理诊断。实施护理程序中,对儿科病人进行的护理评估有以下特点:    (1)主观资料缺乏可靠性。小儿多不能自诉,往往需父母和保育人员代诉,其可靠性取决于代诉者对患者观察、了解的程度,以及代诉者的生活经验、文化水平;年龄稍大的孩子可自诉但有说不清主观感觉或害怕打针吃药而隐瞒病史的可能。(2)护理体检缺乏真实性。息儿在医院的陌生环境里,接触陌生的人,生理、心理状态发生特殊改变(如哭闹、排尿等),情绪紧张、恐惧,拒绝检查,影响客观资料准确收集。(3)持续评估缺乏延续性。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时期,免疫力低下,自身调节能力差,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多变,易产生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将评估贯穿于护理始终,随时评估,持续评估。(4)制定护理诊断缺乏准确性。儿科病人年龄差异大。    生活缺乏独立性,护理人员难以全面了解患儿身体、社会、文化、经济等情况,护理诊断不够准确、全面,并且病情变化快,治愈率高,并发症多。因此,护理诊断的实施和终止应随时进行。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护理评估的特点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基础训练。   1 培养学生热情服务的态度中专卫校护生一般是处于14—18岁的初中毕业生,80%以上为独生子女,思想单纯、幼稚,生活阅历浅,对他人缺乏关心、体贴。长期以来,她们认为“护士就是打针、发药、侍候病人”。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专业思想教育,使护生的工作由被动变主动,促进护生职业素质和专业形象的改善。课堂上要正确引导,时时提醒学生做“假如我是一名患者”或“假如我是一名患儿家属”的设想;带领学生进病房了解患儿由于疾病缠身而出现的心理变化,从而产生对患儿的同情,对家属的理解,耐心、细致关心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获得护理评估的基础资料。   2 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护士与患儿初次见面时,就应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始观察。如观察患儿的外貌、体态、面容、精神状态和个人卫生等。观察到的客观资料可用主观资料来证实,为制定护理诊断提供依据。同时,交谈是护士与患者互相交流过程中获得护理评估资料的重要手段,也可取得家属对护士工作的了解与支持。因此,护士应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通俗易懂、精练的语言与患儿家属交流。也可通过日常护理工作与患儿自然交流。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想法和生理、心理反应,如患病后小儿对哪些基本需要还不满足。日常生活能力是否受到限制等。    在教学中可选择以下沟通方式:(1)课堂模拟问诊。将学生分为3组,课前每1组选择2位学生(学生的临床理论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又有一定应变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按3份典型病例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患儿家属”要熟悉该患儿的疾病症状及不适表现。“护士”能用简明、具体、通俗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询问,最后老师总结、评价。为实际收集资料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病床前问诊。临床见习中选择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的病例,学生每2—3人~ 组,制定问诊提纲,直接在病人面前观察、交谈和收集资料,锻炼动口、动眼、动脑的实践能力。学生最初在病床前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但通过训练能沉着“应战”,信心十足地准确收集评估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索加强儿科护理程序中护理评估的训练和意义